大家有没有发现,以前和日本有冲突的时候,国人都会自发抵制日货。这次冲突比历次都严重却没有人喊抵制日货了。
不是不想抵制,是实在没有什么好抵制的了。以前日本的家电,摩托车,汽车等在中国都是抢手货,现在全部被国产取代了。
正如台湾名嘴调侃的一样,日本现在也只有那个什么“片”可以拿出手了。
还记得2012年全国多地街头喊着“抵制日货”的场面吗?当年一辆丰田车都可能被砸。但谁能想到,到了2025年,事态更复杂、民愤更深,国内却出奇地平静。
没有抵制,没有游行,连朋友圈都懒得发声。
不是情绪降温,是市场变了:你想抵制,却发现已经没什么可抵制的了。
这种看似“冷感”的背后,其实藏着一场翻天覆地的产业转型。从家电到汽车,从高端制造到核心材料,中国制造在过去十年完成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升级换代。
不靠情绪拉仇恨,而靠实力赢市场,这才是“抵制日货”不再流行的根本。
曾经的日本家电,是身份的象征。谁家客厅能放一台索尼特丽珑电视,那就是“有眼光”的代表。

而现在,海尔的卡萨帝空调在欧洲还能卖出日系三成以上的溢价,美的的智能冰箱也早就把日系甩在后头。
更讽刺的是,昔日的三洋、东芝家电业务,早就被中国企业收购,日本品牌成了国产标签。你去超市挑洗衣机,选到三洋,十有八九是海尔造的。
汽车领域的“逆袭”更直接,十年前,日系车靠“省油耐用”吃香,一车难求。
如今,中国新能源车比亚迪年销量突破300万辆,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接近三分之一,不光不再依赖日系零部件,甚至连芯片都自己做。
日系车在中国的份额一路下滑,靠“情怀”拉票的那一套,早就失效。
就连实验室设备这样的小众领域,日本的地位也在悄悄被替代。过去搞科研,岛津、日立是标配,贵不说,服务还慢。现在,国产的聚光科技、天瑞仪器性能不输,价格还便宜一半,连高校都换了阵营。
在半导体材料上,上海新阳开发的国产光刻胶也通过了中芯国际的验证,直接打破了日本信越化学对全球市场长达几十年的垄断。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结构转变。2023年起,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已经高达2.55%,而日本还停留在1.98%。
别小看这点差距,这背后是对整个产业链控制力的天壤之别。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41个工业大类,超过90%的零部件可以自给自足,日本却因为老龄化和创新乏力,正在逐步失去技术优势。
以汽车为例,日本还在死守混动技术的时候,中国已经把纯电、氢能、智能座舱一条龙做到底。
特斯拉不再是唯一的“高端科技车”代表,比亚迪、理想、小鹏一个比一个卷,连欧洲都开始买账。而日本,除了继续卖情怀,似乎真的拿不出什么新招。
市场机制是最公平的裁判,中国消费者不再需要靠“抵制”来表达态度,因为商品本身已经完成了“筛选”。
当年抵制日货,是因为国产不争气;现在不提日货,是因为根本没上榜。
它不是被抵制掉的,是被替代掉的。
日本也不是没想过转型,他们尝试“母工厂”模式,把核心技术留在本土,其它生产环节外包出去,问题是,生产链断了,技术也守不住。
就拿汽车零部件来说,日本现在依赖中国的比重比十年前还高。
想“去中国化”也试过,比如从印度进口稀土,但问题是,稀土不是挖出来就能用,加工环节仍得靠中国。脱钩谈何容易?
而中国呢?不仅产业链完备,还开始向外输出。宁德时代、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设厂,拉美的钱凯港2025年刚投运,物流时间缩短30%,打破了美日在太平洋上的控制力。
“一带一路”不再只是修路修桥,连带着输出标准、输出方案、输出模式。日本以往靠卖单一设备的方式,已经很难与中国“整体打包”式的输出抗衡。
这一切让所谓的“抵制”行为变得多余,民间不再需要通过砸车、拉横幅来表达情绪,因为国家在用更高质量的反制方式应对问题。
比如稀土出口管制,比如签证政策收紧,都是精准打击,不伤自己还有效果。
老百姓当然看得懂,也更愿意把精力留给自家品牌。
这场从“抵制”到“无视”的转变,其实是一种发展范式的胜利。它证明,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只能靠情绪维权的追赶者,而是有能力用产品、技术、规则反击的主导者。
日本若想重新找回存在感,恐怕也得放下身段,在AI、氢能、新材料等新领域寻找合作机会,而不是在老一套技术上死磕。
2025年的中国,不再靠愤怒表达自己,而是靠实力赢得话语权。
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来不是靠吵出来的,而是靠产品、技术、制度一步步走出来的。没有人再刻意喊“抵制日货”,因为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更高的起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