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刘伯温作为明朝的贤臣,尽心尽力地辅佐朱元璋,他擅长写文章,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军师。刘伯温和诸葛亮虽然有着聪明和忠诚的共同点,但他是一个格局更大的人。刘伯温从小就有着过人的记忆能力,只要是他看过的文章,都可以熟记于心,他写的文章也让世人都赞叹不已。

刘伯温的家庭非常注重他的教育,所以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体系了解得非常透彻。刘伯温长大之后,在天文,地理以及兵法方面,均有所造诣,最终也是成为了历史长河之中无比闪耀的存在。刘伯温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17年后朱元璋才明白其中深意,可惜太晚了。 明太祖对于刘伯温已经有所了解之后,两次邀请他辅佐自己成就大业。刘伯温对此也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权衡利弊之后,他觉得他可以为了明太祖的贤明忽略其他的一切,便开始辅佐明太祖。

在刘伯温初识明太祖时,他就用他的聪明才智赢得了明太祖的注意。刘伯温对明太祖讲了自己对于《时务十八策》的看法,明太祖听了之后,觉得他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于是就把他视为自己的知己,同时也是自己的最佳拍档。 有了刘伯温,明太祖的很多事都进行的如鱼得水,当然,明太祖对待刘伯温也很好,他在开国之后就给了刘伯温很多的嘉奖。刘伯温知道,自己在帮助明太祖完成大业时,得罪了很多人,所以这时他若是太过嚣张,未来必定会受到他人的陷害,而明太祖身为一国之君,很多时候不得不顾全更多的人的心情,自己就不一定还能受到明太祖的保护。

所以,刘伯温就对明太祖提出了辞呈,他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家乡过上隐居的生活。但因为各种原因,他又开始为明太祖效力,只不过,这一次明太祖显然不怎么在意他的心情了。刘伯温是一个非常在意自我价值实现程度的人,所以他当朝做官,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能够真正地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刘伯温因为明太祖不太重视自己开始抑郁,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已经没多少日子了之后,就把自己写的书全部都烧掉。刘伯温每天都坚持钓鱼,并且还会钓一大筐鱼让下人们找来一个缸子,再把筐子放进缸子里,并且把这些东西献给明太祖。

明太祖毕竟和刘伯温也搭档了很多年了,所以明太祖还是非常了解刘伯温的,对于刘伯温的这一系列举动,他当然知道其中还有深意,于是他在仔细琢磨了一番之后,也明白了刘伯温想要表达的意思。首先,把鱼装进筐子里,再把筐子装进缸子里,这也就暗示了人们在连坐法律之中会因为自己家中的人犯法或者是惹怒皇帝就遭殃,刘伯温毕竟还是在非常多的事情上帮助了明太祖,所以他也从心底里希望明太祖可以善待他的后人们。 在刘伯温发达的时候,他的家族也会因为他而发达起来,但是在刘伯温不受明太祖的重视之后,他的家族就不再有昔日的荣耀了。所以,刘伯温就是委婉地表达自己最后的期望,他想让朱元璋明白自己的一份心意,一份情谊。

刘伯温也是在说,自己的后人们都是鱼,它们已经在筐中,也就根本掀不起什么狂风巨浪,他所希望的也不过就是他的后人们都可以安稳的活下去罢了。刘伯温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提醒朱元璋,他是贫寒人家出生的人,所以无论在何时都一定要注重百姓的想法,必须要切实的维护百姓的利益。这一点,朱元璋确实是做到了,所以,他一生都非常的勤勉,对待百姓也是尽可能地优待。 刘伯温还有第三层意思,但是朱元璋却没有看出来。刘伯温是说,皇子不能分封,只能把他们都圈养起来。皇子们一旦分封,就会形成各自的权力集团,到时,想要再控制就非常难,他们之间还可能会为了争权夺利而不再顾念手足情谊,反而互相残杀,最终会让王朝走向覆灭。可惜的是,朱元璋并没有看到这第三层的意思,17年后朱元璋才明白,可惜太晚了,而后朱棣发动了造反,并且成为了皇帝。 参考资料: 《江南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