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已经结束,莘莘学子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择校和选专业的重要关口。除了上大学,职业教育也成为不少学生的选择。在很多国家,职业教育为解决就业、培养技能人才作出很大贡献。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产业和社会趋势,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也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职教开辟“出海”之路
“以往,大众可能认为,考不上研究型大学或本科院校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教育,实际上现在不是这样的。”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徐晓雁表示。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在“全国职教看山东——2024全国重点新闻媒体山东职教发展调研行”活动中采访了多所山东的职业院校。徐晓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教育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从2012年到2023年,山东职教高考报名人数从不到4万人,增加到26.5万人。职业教育近年来已然成了‘香饽饽’。”
(媒体采访团在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参观学生上课)
据徐晓雁介绍,近3年,在山东全省中考招生中,有9.37万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选择了中职;在高考招生中,有10.74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却选择了高职;还有4.6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通过职普融通“立交桥”,自愿转入中职学校学习发展。山东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赵凤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23年,该校27个专业最低录取线高于本科资格线,占全部招生专业的65.9%。普通类新生录取平均分高于本科资格线10分,录取分数线在440分到530分之间。“高分学生选择职业院校表明,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我国职业教育在过去的20年里经历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从单一模式到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德前表示,与20年前相比,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更加明确,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需求。
毕业薪资也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吸引力。据了解,在山东,2022 届职业教育毕业生平均月收入4109.25元。9所高职院校毕业生月收入在 5000元—7000元,32 所高职院校毕业生月收入在4000元—5000 元。有9 所高职院校毕业生月收入在 3000 元以下。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产业、现代轻工纺织产业相匹配的专业,毕业生收入较高。
赵凤文说,近年来,山东职业学院与一百四十多家国有大型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涉及交通运输、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金融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包括全国18家国家铁路局、各大城市地铁、中国中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特斯拉、中核工业、华为等。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大力开辟“出海之路”。徐晓雁举例称,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多年,鲁泰在越南成立公司后,很多产品在越南生产,亟需在当地培养既懂中文又会技术的人才。为此,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今年与越南同塔大学合作成立“班·墨学院”。“我们不仅输出老师,培训越南当地教师,还输出课程、教材、教学方案等。”
去年起,山东职业学院承担了教育部教育援外项目“助力老挝系统性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派出了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学团队赴老挝,深入企业现场开展铁道工程技术培训和中文培训,助力中老铁路建设运营,既满足了中资企业用人需求,也带动了当地民生改善。山东职业学院还参与部省共建“整省推进,借船出海”职业教育走出去项目,牵头省内5所高校,在蒙古国建设了中国—蒙古职业技术学院,并联合教育部语合中心、中铁资源集团新鑫公司在蒙古国设立中文工坊,为当地企业和周边社区民众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该学院以“走出去”为契机,组织开发了国际通用的8套职业标准,目前已纳入老挝、坦桑尼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开发的在线开放课程《话说铁道》在国际平台上线,并入选印尼网络教育学院开放课程。
(山东职业学院的教师在蒙古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与时俱进的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郑德前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师对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场景要求的课程、教材、实训项目开发能力不足,对“专精特新”型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对此,学院将加大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大学”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此外,郑德前建议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推动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进一步激活人力资源。
德国:企业增加补贴吸引学徒生
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双元制,是基于企业和学校同步进行的培训,被誉为“德国制造”崛起的一大支柱。双元制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实习,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学生在两年半至三年完成考试后可以获得职业证书。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显示,74%的双元制学生被培训企业直接聘用。
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也有普通中学毕业或大学辍学后)就可以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学习。目前在慕尼黑一家大型汽车零配件公司做学徒生的奥勒尔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表示,自己在职业学校学的是机电一体化,学习内容主要是掌握车辆如何工作,发动机如何工作,如何识别故障以及如何维修等知识。他每个月有1周在学校上课,3周在企业当学徒,企业里有专门的师傅带他。奥勒尔在学徒期间,不用缴纳学杂费,每个月还可获得近900欧元的工资。职业学校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教授德语、数学、英语等课程。毕业考试由当地商会负责,考试通过者获颁技术人员证书。
“双元制技术教育的优势很明显。”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顾问斯特凡妮表示,德国220万家企业中有20%的企业在招聘学徒生。这些企业都是获得主管商会认可的知名大企业、隐形冠军等。
(德国学徒生在师傅的指导下操作机器)
参加完双元制教育的学生,也可以进入技术学院深造。德国大学分为综合性大学和技术学院等种类。技术学院(也称应用科学大学)介于普通大学和职业学院之间。目前,德国有超过二百一十多所技术学院,数量比综合大学要多。与综合性大学不同,技术学院更偏向应用实践,与企业合作紧密。
然而近年来,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徒生越来越少,导致德国企业技术人员短缺。德国联邦劳工局称,德国各地职业介绍所提供的学徒生培训职位有28.1万个空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婴儿潮一代”正在退休,而“Z世代”对职业教育的兴趣减少。德国中学生近年掀起了进入大学学习的热潮。“德国的大学生人数是学徒生的两倍多”,德国电视一台报道称。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目前,德国每10名大学生对应4.3名学徒生。相比之下,1950年,每10名大学生对应75.5名学徒生。1950年之后德国经历了十多年的“经济奇迹”。
职业教育顾问斯特凡妮认为,学徒生短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双元制教育现在仍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专业,比如人工智能应用、网红培训等。德国联邦劳工局负责人纳勒斯指出,不同地区学徒工人数不平衡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劳工局自今年 4 月 起开始为年轻人提供培训流动性补贴。
为赢得更多未来员工,许多德国公司开始给学徒生提供经济激励,除工资外,还有住房补贴,赠送手提电脑等,甚至可以使用企业的公务车。一些公司还通过“职业教育侦查员”向目标群体宣传双元职业培训的职业前景。德国政府也立法,给技工更高的专业资格,以及让学徒生有更多机会获得去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可喜的是,学徒生的数量近来有所增加。德国去年开始接受学徒工培训的年轻人比 2022 年增加了约1万人。
韩国:热门专业不断变化
韩国把职业教育称为“职业生活教育”。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如何使用工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到了初中,他们接触家政、电脑、工业、建筑、运输和商业等课程,培养对物料、能源及制造业的兴趣。高中阶段,韩国政府大力推广“职业高中专门化”,普通高中也逐渐向职业训练课程转变,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在高等教育阶段,韩国的职业教育还引进专业职业领域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制度。近年来还提出建立“终身职业教育系统”,以应对“社会学习”的需求。
目前,韩国有普通大学约190所,职业学院约180所,包括产业大学、技术大学、技能大学、网络大学和企业大学等。2023年,韩国普通大学(四年制综合大学)的在读学生总数为180万人,职业学院在读学生约为85万人。近年来,韩国职业教育的学生入学率持续增长,其中,信息技术、医疗护理、汽车维修和酒店管理等专业最受学生和社会欢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热门专业也在不断变化,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兴专业近年来招生人数大幅增加。一些大企业甚至还在学校开设特训班,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使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据统计,2023年韩国职业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70%。
近年来,韩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媒体的宣传以及成功案例的涌现,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如今,职业教育不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而是很多学生主动追求的目标。即便如此,随着人口老龄化、学龄人口减少,职业学院招生压力也在加大。再加上韩国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少了,年轻人越来越倾向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就业。为此,韩国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例如,韩国教育部指定几所职业技术学校为“高级技师大学”,希望其促进企业和当地社区参与教育课程的开发。韩国政府未来还将从中等教育开始,培养或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的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