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中国远征军士兵

万余远征军部队被迫退入印度境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集中兵力入侵东南亚各国。1942年初缅甸陷落后,驻守的英缅军和前来增援的中国远征军遭遇惨败,各自退回印度和中国境内。但也有少数远征军部队由于退路被截断,只能跟随英缅军退往印度境内,原本准备借道回国,不过时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将军不甘心失败,力主由美国出资出装备,在印度训练10 万中国军队,以便适时反攻缅甸。

1942年6月,蒋介石接受了史迪威组建“中国驻印军”的建议,将撤到印度的远征军残部组成新编第1军,军长由刚从国内调来的郑洞国担任,下辖新38师和新22 师,由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和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孙立人、廖耀湘分别担任师长。可惜,由于在缅甸战场上的损失,新38师仅剩7千人;新22师更惨,在撤退途中深入野人山原始丛林,仅有2千余人活着走出,两个师加在一起不足万人。

▲整装待发等待空运的中国士兵

新兵需要飞跃“驼峰”航线才能到达印度

要想有足够的兵力反攻缅甸,必须尽快补充兵源。但此刻中国沿海已全部被日军封锁,国际通路除从西北到苏联外,也已全部断绝。因此,受训的中国官兵要想从国内到中国驻印军所在的兰姆伽基地,只有从云南昆明乘坐飞机,沿著名的“驼峰”航线,飞跃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空运这一条途径。

受训官兵们在登机之前,都要接受体检,防止带去传染病。检查工作由中国军医进行,每个人从皮肤到脏器都被仔细检查一遍,然后由美国军医进行复查,合格者在胳膊上盖上1个宽约半寸长约1寸的蓝色戳记,凭此戳记登机,无任何手续。方法虽然简便,却让人感觉象检疫过的猪肉盖上印鉴一样,有着屈辱的感觉。

▲驼峰航线上的运输机还可能遭到日军拦截

飞行途中既要忍受颠簸,还要忍受寒冷

官兵们乘坐的运输机一般都是美式的C-46或C-47型运输机,每机乘坐30人以上,面对面坐在沿机身中部两侧设置的帆布座椅上,后来因为人多,也有坐在机舱地板上的。每人手里都拉着帆布带,防止飞机遇到气流颠簸时被摔出去。因为飞机一般得在山谷中起伏穿行,特别是还要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途经日军控制区,因此需要持续的沿着山地低空飞行,所以登机后,每个人都会领到1个纸袋,以便在呕吐时使用。

除了旅途颠簸以外,在飞越“驼峰”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不断变化的温度。因为飞机刚刚起飞后持续升高,相应的就会导致机内温度迅速下降,在途经雪山时更是降到最低点,即便身穿棉衣依然感到非常寒冷。据说第一批官兵赴印度时,由于军官们听说印度天气炎热,因此命令大家留下棉衣以供应其他部队,结果在运输途中大都被冻得半死,有体质较弱的甚至丢掉性命。但好不容易抵达印度的汀江机杨后,已经近乎冻僵的官兵们一下子又被当地的暑热包围,剧烈的气温变化给身体造成的压力,往往需要休整一两天才能恢复,然后才能乘坐火车南下,经过两三天后抵达兰姆伽训练基地。

▲穿着棉衣飞抵印度的中国士兵

到达印度基地的官兵待遇优厚

但经历了如此难受的旅程后,驻印军官兵们得到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因为根据中美英三方协议,驻印军的武器装备和费用开支全部由美国提供,服装与伙食则由英国供给,薪金用印度卢比发放,虽然其标准远低于美英军,但衣食住行的水平都比国内同行要高出许多。此外,除了能够继续领取国内发放的军饷外,每人还有10卢比的津贴,由美军联络官直接发放,杜绝了克扣、拖欠现象的发生,因此许多士兵在训练之余还经常到基地附近华侨开设的饭店享受家乡美食,这是国内部队难以奢求的事情。

▲飞越驼峰航线的主力——C46运输机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