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齐皇帝黄巢的最终结局,一般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官方声明,一个是民间传奇,一死一生,到底哪个更加可信呢?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段扑朔迷离的事件,看看两者哪个更加接近真相。 史书上所记载的: 黄巢入泰山,徐帅时薄遣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是月贼平。——《旧五代史》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从长安城撤出来的大齐军,在河南道陈州城下屯留年余,最终被朝廷调兵击溃,主力丧失殆尽,而此番失利,使得黄巢再也聚集不起与朝廷抵抗的力量,只得与其亲信部将们狼狈逃窜。 在逃亡的途中,其最亲密的战友尚让也进入了围猎的队伍之中,用黄巢最熟悉的人来抓捕黄巢,这一招不可谓不狠毒,黄巢的那些逃亡、躲避方式,尚让他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黄巢等人陷入了处处被动之中,在一路厮杀、逃亡的险象环生之中,死亡最终拖垮了所有人的信心,剩下的只有疲惫的躯壳和无尽的绝望,在死亡的压力时刻逼近的情况下,黄巢身边的人,也渐渐开始了动摇。 其中就有黄巢的外甥,林言。 林言,跟着黄巢起义,自始至终没有动摇,在最困难的时候挺了过去,也曾跟随黄巢进入了人生辉煌巅峰时刻,这个时候的狼狈和恐惧,使得这个年轻人在大起大落之中,渐渐丧失了信心,还能继续坚持下去吗? 舅舅,对不起,我想活。 当死亡近距离展示出其狰狞的面孔之时,有些人最终崩溃,其选择会为了生存而背叛自我,就像现在的林言,为了生存下去,他最终选择了背叛。
这个年轻人最终扬起了刀锋,决然地砍向了面前这个,自己一直追随并且崇拜的舅舅,然而当其拎着黄巢的头颅准备去换取自己的生存时候,却遇到了追随而来的沙陀博野军,博野军的胃口更大,林言,你也是叛贼,与其大家一起拿着黄巢脑袋请功,不如我拿着你们俩的头颅,更好! 这个结局看起来很平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就是当天杀死了黄巢之后,杀他的人也死了,而奉献上黄巢头颅的那些沙陀军,压根就没有见证黄巢被杀的场景,他们只是拿了个“黄巢”头颅请功,但这个头颅真的就是黄巢的吗? 虽然见过黄巢的人不少,待其头颅被送到朝廷之时,朝廷必然会派人对之进行辨识,但古人的保鲜技能比较落后,等一层层上传到达朝廷后,对着一个半腐烂的人头,相信没有几个人有雅兴仔细对之辨认良久,能不掩鼻而去就不错了,因此这里面确实值得怀疑。 虽然史书上记载的黄巢结局,可信度很大,但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呢? 民间的传说 当然有,对于历史上的那些农民起义,最著名的便是明末的李闯王,有传说其最后遁入空门,当了和尚,这也许这是后人借鉴了黄巢的传说,最终得出的结论。
因为在民间传说之中,有一种说法就是黄巢最终并没有死,而是其在混乱之中,最终逃出生天,辗转数处之后,去了寺庙里面当了一个和尚,自此之后青灯黄卷,木鱼声声,这个杀人百万的枭雄最终抚平了自己的心灵。 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洛城漫录》
然而那些说黄巢没有死的,一般都是一些私人著作、传记、笔记小说,这些书就更多的
是传奇吸引人、里面记录的没有任何出处,作为野史来看,佐味可以,但可信度实在不高。
然而从张全义的性格来讲,其本身是一个比较谨慎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念旧的人,他如果真的看到了黄巢,也许会像书中描述的那样,远远望去,猛地发现自己以前的带头大哥,竟然没死,还躲在了芸芸众僧之中,斑白的胡须,一身不起眼的僧服,倘若不是自己对其熟悉之极,早把他当作了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不好吗?没死,就活下去吧,在这乱世之中,谁不是将且活着呢?张全义转过身,轻轻说了声再见,这也许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但或许是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自题像》
这首诗据说是由黄巢晚年时候所写,如果真是这样,我想,当年其写这首诗的时候,黄巢立在桥头,看着过往人烟,蓦然发现,属于自己的时代早已过去,而现在的自己,一个落魄老僧,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往事如烟,黄巢不仅长叹,一切的一切都随着落日的余晖,尽数放下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