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
第1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第2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 )绳,( )以为轮,其曲( )中规。虽( )有( )槁暴( ),不复挺( )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 )也,而致( )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 ) 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锲( )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 也。
10.2《师说》
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 )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 之。
16.1《赤壁赋》
第1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第2段于是饮酒乐甚,扣( )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3段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 )于悲风。”
第4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第5段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
16.2《登泰山记》
第1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第2段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第3段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 )得日或否,绛皓驳( )色,而皆若偻( )。
第4段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 )失。僻不当( )道者,皆不及往。
第5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 ),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第6段桐城姚鼐记。
巩固练习
1.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的特殊句式一样的一项是( )
例:是韩,公之仇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生乎吾前(《师说》)D.句读之不知(《师说》)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D.蟹六跪而二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师说》中这些表述全部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批评指责的一项是( )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⑥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有学问有造诣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比不上。
D.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齿”表并列。
6.下面句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B.吾尝跂而望矣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D.蟹六跪而二螯
8.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锲而不舍 锲:刻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坚持)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问语气)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 圣益圣(更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D.则群聚而笑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 中:合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参:参加
B.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而闻者彰 彰:表彰
C.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D.君子生非异 生:出生 郯子之徒 徒:徒弟
1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吾尝终日而思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13.对下列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高尚的含义,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锲而舍之”的“而”和“顺风而呼”的“而”是一样的用法。
D.“金就砺则利”,“金”在古代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就砺”是指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是接近、靠近之意,“砺”是指磨刀石。
14.下列句子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非能水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以为轮,其曲中规D.吾尝跂而望矣
15.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不齿 齿:并列。 ②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③虽有槁暴 暴:暴发。 ④圣人无常师 常:经常。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⑥而绝江河 绝:横渡。
⑦木直中绳 中:合乎。 ⑧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了解。
A.②③④ B.①③⑦C.③④⑧D.①④⑥
16.下列各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制的刀斧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了就觉得羞耻,官职高了就近于奉承。
17.下列语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彼童子之师B.作《师说》以贻之C.士大夫之族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A.全不相同B.②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19.下列加点词语注释正确的一组是( )
A.使之然也(弯曲) 须臾(片刻)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 故不积跬步(古代的半步)D.风雨兴焉(起) 驽马(骏马)
20.“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吾尝终日而思矣( )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6)蟹六跪而二螯( )
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薄言采之(轻微,少)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
2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
B.五鼓也称五更,是针对夜晚的计时方法。古人将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每段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三更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C.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
23.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B.侣鱼虾而友麋鹿 东望武昌
C.泣孤舟之嫠妇 乌鹊南飞 D.不知东方之既白 西望夏口
2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固一世之雄也 D.而又何羡乎
2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 凭虚御风(凌空)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 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 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最终)
26.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晦:农历每月第一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崖限当道者 限:门槛
C.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山之南和水之北皆为阳。“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说明汶水在泰山的南面。
B.晦,旧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从文中可知,这次观日是在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C.行宫,京城外供帝王出行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D.桐城,文中指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作家是桐城人而得名。
29.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露横江B.渺沧海之一粟
C.凌万顷之茫然D.望美人兮天一方
3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③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蚓无爪牙之利
C.石苍黑色,多平方D.挟飞仙以遨游
33.下列各句在《赤壁赋》原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B.而今安在哉——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C.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悦耳动听)呢?
D.物与我皆无尽也——万物与我们一样,都是永恒没有尽头的
34.下列各项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多平方,少圆B.须臾成五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D.至于泰安
3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36.把下列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3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皆不及往 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9.下列加点词只含有一个古今异义的选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徘徊于斗牛之间 B.望美人兮天一方 石苍黑色,多平方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杯盘狼籍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白露横江
40.翻译下列句子。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电子版及答案进群(搜同名)下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