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有八个人,表情都带着某种理所当然的温柔,不用多想就能猜到这是个很有点背景的家庭。他们的笑,有的憨,有的腼腆,正中央的军装男子与身旁的女人靠得很近,谁对谁更有依赖关系说不清楚。气氛里混杂着幸福、拘谨、还有一点不易察觉的防备。仔细盯着照片,你能感觉到他们不是普通人家,但问题是,这份温情到底经受住了几次外界的风暴?
这是一九六几年的合影,谁拍的已没人清楚,坊间猜测是1965到1967年。照片上头戴军帽的男人,军衔不低,意气风发,连孩子们的衣服都比同时期邻家要得体些。可惜,当时条件有限,黑白底色削去了细节,让那些明暗对比愈发明显。人们后来谈起他,口吻各异,倒是说到他的长子,几乎所有人都忍不住点头,说那是个有出息的后生。照片里的首长,正是金如柏。
金如柏,昆明军区第二政委。很少有将军的家庭会这样完整地被记录在一帧胶片里,也许只有那几年国家气氛稍宽松,才敢留下这个镜头。他和妻子育有六个子女,三个男孩、三个女孩,起名都起得讲究:一南、一明、一伟、一平、一涛、一宏。一家子名字排列开来,就像笔直的队伍,无声地流露出期许,大概父母的全部盼头都押在这几个小孩身上了吧。
金如柏这个人,复杂得很。他出身微寒,少年吃过苦,不过关于他的早年,还有不少叉路。17岁那阵子,他参加农会,也有人说其实他偷偷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年龄,怕家里受株连?他投身农民运动,也差点被搞死。一帮地头蛇看他不顺眼,把他扣起来,差一点没被打死。可他愣是从夹缝里摸爬滚打出来了。有人说他身体本来就壮,能抗,也有的说靠的是不服输的死磕劲儿。
金如柏的兵生涯拉开序幕,是1930年加入红军,算是跑在前面的那拨。红军那些年讲究“舍命闹革命”,他来了劲儿,打过赣州、漳州,各种大仗小仗,只要有事,前头必能看见他的身影。身先士卒,这形容词到他当时算是贴切,有几回子弹贴着头皮飞过去,居然也就扛过来了。一般人受了伤,都想着找机会休整,他反倒把这些经历当作资本,在队里口碑悄然发酵。战场上能冲,战场外他又爱扎进群众里头,成天琢磨怎么拉拢普通百姓。群众工作,表面看没技术含量,实际很花心思,他倒是乐在其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天翻地覆。他被派到云南,地处边陲,土匪山贼不少,明面上任务是剿匪、修公路,实则做的都是要命活计。云南深山沟沟,那时候条件苦得令人发怵,金如柏随部队一头扎进林子,昼夜穿行,追剿土匪,时常命悬一线。有人统计过,他的部队收缴武器数居全区前列,业内传言不假。而修公路,表面上机械化,实际上全靠一锹一镐,很多军官不适应,他倒是不声不响带头干,一干几年下来,还是像块碑一样杵在那里。他的政绩,在当时被不少人写进了会议纪要,群众没大声议论,但一提还是认可的。
但也有些细节让人挠头。金如柏作风张扬,对谁都直来直去,得罪过不少人。特殊年代里,这种性格让他时常触碰红线。上边有人指着他的鼻子要他写假材料糊弄关口,他扔下一句“我写不了!”场面一时很僵。他为这事吃了大亏,一纸文件下来差点掉入深渊。家里人急得团团转,他本人却始终皱着眉,不肯低头。这事儿,到最后偏偏转了个弯,他熬过去了,不过精神和身体都留下了创伤。
有人说金如柏太轴,吃亏是应该的。但他自有活法,几十年如一日,虽说外表刚硬,内心未必不矛盾。1977年他东山再起,进了炮兵部当政委。位置提升了,环境却更让人喘不过气,他的身体不是铁打的,折腾了几年后终于一病不起。到了生命尾声,他不忘叮嘱几个后代,“做人要老实,不该拿的不拿。”话说得重,底气却已弱,时代滚滚向前,谁知道孩子们能不能扛住下一个风浪?
事情发展到这里,变化还是那几个人做主。他的长子金一南和金一明,这俩名字后来屡次出现在媒体上。尤其金一南,军事理论成就不小,后来还成了少将。家里三人穿上少将军服,一度成就“金家三少将”的传说。外人提起这个组合都啧啧称奇,说他们家清白正派,也说他们有时太理想化。其实这里头有运气的成分,家风严,倒也不是全部原因。这个评价是不是过了头?谁知道呢。
军人之家,注定跟普通家庭不太一样。照片里的孩子,后来嫁人成家,男孩受父辈影响,走上军旅道路的多,但也有走出这条老路的。女儿们有人生活平稳,也有人经常郁郁寡欢,事后想来也属正常。那年代,家里事和国家大事总是交织出现,今天的幸福转眼就能被明天的风浪撕扯。金如柏一家并非总是其乐融融,小摩擦和隔阂时有发生。
据调查,解放军建国初期干部家属随军率约为40%,许多家庭因为战乱长期分居。金如柏系里面难得团聚的那种。按最新数据,解放军后代“三代从军”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群体。金家模式其实有它的偶然,不过站在今天看,未必人人都羡慕。有人感叹当年部队家庭吃苦多,资源少,孩子们多半靠自觉自律成长;可要问金如柏的子女幸福不幸福,答案可真难说。
国家记住了少将的贡献,但家庭矛盾、个人委屈,历史上却鲜有记载。人们习惯于称颂英雄故事,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的那些琐碎。金如柏的强硬和坚持,对于战友也许是靠谱的砥柱,但在亲人面前,常常是急脾气和固执己见。其实很多问题,只要退一步想,就也不算什么大事。
外界看这个家庭像团结的典范,内部却偶尔有疏离。金如柏要求严格,不少家务小事他也要插手决断。他喜欢公正,但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偏心。次子金一伟曾私下诉苦,说父亲其实脾气不小,有时候让人喘不过气来。这就尴尬了,典型的铁血军人形象背后,也掩不住普通父亲的复杂心事。
有些往事经过多年发酵,变得有些模糊。曾几何时,“廉洁自守”的称号让很多干部家属十分自豪,可现实生活,瓜葛难断。金如柏家外人看来气氛浓烈和睦,但深挖下去也能挖到遗憾。人际复杂,不管多厉害的角色,也挣不开家人的审视。或者说,有些局面本来就说不清楚。
照片留下了瞬间的温情,记载了某个年代的理想与坚持。这种理想,有时显得过于笃定,遇上大风大浪就会被现实撕碎。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总纠缠不休。
说到底,金如柏的一生,像极了那棵风吹雨打的柏树,枝干虽粗,却也有折断的一天。他留下的家风,后人继续背负;有些成就,终归只是时代的回响。三代荣光,究竟是外界赋予的华彩,还是家庭里想象出的安慰?没人能说得清,或许一张照片,才是他们真实的见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