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闺蜜苗苗的聊天中,她向我倾诉了她对丈夫和婆婆的不满,然而,她又无法抑制对丈夫的深深同情。

01

苗苗的丈夫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尽管三兄弟中他最不得宠。

夫妻俩在城市里共同打拼,买下了一套房子,离开了原本的家庭环境,生活逐渐好转。

尽管如此,婆婆对他们的转变并未感到欣慰。

每次他们回老家,丈夫总是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包括给父母和孩子们的,花费不菲。

但是,父母的态度始终冷淡。

有一次,他们提前告知要回家,结果到达时发现连顿午饭都未准备。

婆婆只是说:“你们应该是吃过饭才回来的吧,我们中午通常不怎么吃。”

于是,他们只能饿着肚子,带着孩子离开。

每次从老家离开,他们也从未带走过任何东西。

即便是家中多余的西瓜或是烂在地里的白菜,父母也不愿意让他们带走。

最近一次回去,孩子看到西瓜便说:“妈妈,这个西瓜真大!”

婆婆担心他们要吃西瓜,急忙说:“你们有钱可以在城里自己买啊!这是留给琪琪和丽丽(老大和老三家的孩子)的。”

苗苗生气地说:“我们还没说要吃呢,只是看看而已。再说,我们带了这么多东西回来,难道连个西瓜都不能尝一口吗?”

婆婆也生气了,开始责骂:“你们就带了这么点东西回来还嫌多?你们一家子在外面享受,有没有考虑过你的哥哥和弟弟?兄弟之间一点互助都没有,还好意思想吃西瓜…”

最终,他们不欢而散。

当晚,丈夫哭泣得像个孩子:“为什么爸妈从来不关心我!”

这正印证了一句老话:最孝顺的孩子,往往是被忽视得最彻底的那一个。

02

特别是在孩子众多的家庭中,不难发现,最孝顺的往往是那个被忽略的孩子。

为什么呢?

原因很扎心。

原因一:被忽视的孩子往往培养出更强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这样的孩子为了生存,必须依靠自己。

而且因为父母的偏心,他们从小就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

久而久之,孩子对于家庭的责任感,以及自己的独立性,便这样被培养出来了。

这种孩子长大后,包容性会更强,再加上责任感的推动,他们会显得更为孝顺。

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在自我牺牲。

原因二:“补偿心理”作祟

“补偿心理”是一种常见心理现象。

这种心理表现为:当一个人缺少某些东西时,他会尝试通过其他途径来补偿。

最近村里有位老人去世了,如果去大医院治疗,可能还有生还的机会,但最受宠爱的二儿子和三儿子选择了放弃。

等最爱的老大从外地赶回来,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他哭得悲痛欲绝。

老大就是那个被忽视的孩子,其实他也是最为孝顺的。由于被忽视,他在外打拼时从未感受到家人的牵挂。老二和老三因为受到宠爱,所以一直留在身边。

老大觉得,自己不能像老二老三那样在身边尽孝,所以回家后会通过孝顺来“弥补”自己在父母照顾上的缺失。

只是他们的孝顺,父母可能还看不上眼,只觉得他们做得还不够好。

原因三: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苗苗的丈夫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在夫妻关系上,丈夫也是尽量“讨好”她,实际上他想要的,不过是妻子对他多一些关心,让他内心得到满足,获得幸福感。

在孝顺这件事情上,丈夫也是通过“讨好父母”,希望获取父母更多的关心与爱。

但是,不管他做什么,父母似乎都不满意,因为父母的心已经“偏”了,他只是不甘心罢了!

从小未获得的关爱,只是想通过孝顺的方式,来获取那么一点点。

这何尝不是一种“讨好型人格”呢?

讨好一次不够,那就两次、三次…

其实,也不知道要讨好多少次,才能够明白:有些疼爱,不是讨好就能够得到的。

原因四:家庭教育观念所致

你听说过“扶弟魔”吗?

这里有个女生嫁过来的条件是给20万彩礼,但实际上这个彩礼最终是落到了弟弟手里,用来为弟弟结婚的。

婚后,她也处处照顾着弟弟。

因此,丈夫很不满:自己的小家还破破烂烂,却要先去给弟弟建造高楼大厦!

但女生只会说一句:“姐姐照顾弟弟,不是应该的吗?”

长兄为父、长姐为母、手足必须相互帮衬等观念,在“过度偏心”之下,已经变形了。在这个环境中长大的、不被偏爱的孩子,一时间还是很难转换自己的三观、想法。

真可谓:孝顺了父母,委屈了自己,甚至,委屈了自己的孩子!

03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得不到的,也可能会成为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执念!

父母的关心与疼爱,或许便是如此!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一碗水端不平,太常见了,也确实很难端得平。

但是父母要记得:至少,你得有想法去端平,才不至于倾斜得太厉害!

话题讨论:你觉得一个家庭中,最孝顺的孩子,是哪一个?

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