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罗斯军队持续对赫尔松西北地区实施密集炮火覆盖和无人机袭击,乌克兰军队在第聂伯河下游的战术态势正变得岌岌可危。俄军自5月25日以来,趁着乌克兰军队撤离科林基、诺沃卡霍夫卡等左岸“桥头堡”,退回第聂伯河右岸的有利时机,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抢占了第聂伯下游的大批河心岛屿、湿地以及河岸防区,彻底破坏了乌军据守河流下游河岸、河滩,并伺机在第聂伯河左岸建立大批“桥头堡”的作战企图。

(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

尽管乌克兰军队在该方向的渗透策略已经失败,但他们却并不死心、止步于此,乌军继续通过派遣小规模侦查分队的方式,驾驶刚性充气艇不断骚扰左岸俄军哨所和前沿阵地,意图通过不断制造渗透事件,制造国际舆论,来牵制驻守赫尔松方向的俄军基层部队。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军队还在科林基以西的科扎奇拉杰里暂时保留了一个“立足点”,并不愿意放弃继续进攻俄军驻守的左岸。

(乌军炮兵)

不过,这种“骚扰战术”在俄军无人机的全天候监视下,形同“羊入虎口”,大批乌军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士兵被俄军无人机和炮兵火力击杀在第聂伯河两岸,乌军基层部队对这种不计后果的鲁莽指挥早已经怨声载道,乌军指挥层用士兵的生命当做牵制俄军的“消耗品”,意图用不断跨河袭扰的战术拖住俄军主力部队,转移俄军高层的注意力,但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痛的。乌军自去年7月以来,在第聂伯河两岸已经损失了至少2个旅的部队。

(4名乌军士兵和空塑料瓶)

在俄军炮兵的轰炸下,大量毫无意义的伤亡让乌军士兵彻底动摇了。7月8日前后,4名乌军士兵首先与左岸俄军取得联系,在确定接头方式和登陆地点后,他们将数十个空矿泉水瓶制作成简易木筏并系于腰间,随后在凌晨1点躲过督战队查营,通过浮渡、漂游的方式,穿越3公里宽的第聂伯河河道,成功登陆上岸,随后被俄军特战队员接走。

(夜视镜下俄军接应乌军士兵)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俄罗斯军队提高其无人机渗透侦察和航天监控能力,俄军对乌克兰后方军事目标的打击烈度正在不断提高。在7月8日至7月10日的短短三天时间内,俄方就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5台M142“海马斯”火箭炮被俄军炮弹和导弹精确摧毁的视频,我们从视频中可以发现,俄军的“侦察-决策-打击-毁伤评估”循环在作战效率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从俄军无人机发现并锁定乌军“海马斯”火箭炮后不久,俄军导弹部队就使用“伊斯坎德尔”M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乌军士兵游过河岸)

在多个视频中,我们发现乌克兰武装部队的自行火炮、牵引式火炮以及“海马斯”火箭炮在发射过程中就被俄军摧毁,也就是说,乌军炮兵甚至“还没打完炮弹,转移阵地”,就已经被尽数歼灭。

我们认为,近期俄军的反炮兵作战十分成功,俄军通过无人机和炮兵、导弹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成功将火力控制范围从战术纵深延伸到了战役纵深,乌军通过“海马斯”火箭炮打击俄军纵深目标的战术企图则逐渐失效,乌军对接触线俄军一侧的火力支援能力遭到严重削弱。

(乌军“海马斯”火箭炮)

实际上,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军炮兵和导弹部队仍是由上至下层层传达指令的“树状”结构,不仅指挥链条过长,信息传递效率极差,而且缺乏平级部队之间的联系,完全没有信息化数据支持。

尤其是“特别军事行动”之初,因为某一个指挥节点的毁伤而破坏整个指挥链条,最终导致部分炮兵单位遭乌军摧毁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恰恰暴露出俄军炮兵指挥链条缺乏足够的抗毁性和指挥弹性,这种低效率限制了俄军炮兵和导弹部队的反炮兵作战,让乌军“海马斯”火箭炮可以自由发挥。

痛定思痛,俄军此后立即调整了作战部署,通过接入新一代指挥信息系统与炮兵营连指挥所、前沿观察小组协同形成“综合射击指挥架构”,通过将无人机、电子战信息以及航天侦察信息与炮兵分队、导弹部队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高了部队执行快反任务的效率,让俄军炮兵和导弹部队可以实时监控并火力控制战场上的一举一动,因此,乌军在第聂伯河右岸半年里遭到了猛烈且精确的火力打击,乌军在赫尔松市区附近的部队集结点和炮兵阵地几乎难以幸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