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7月非农就业报告将于今晚八点半公布,对美联储9月份降息的决策至关重要。

美国7月非农就业报告将于今晚八点半公布,对美联储9月份降息的决策至关重要。

正如鲍威尔本周强调的那样,随着通胀大幅回落,美联储已经不需要百分百关注通胀,而是可以同时关注通胀和就业双重使命的风险。也就是说,美联储对就业的关注度将会明显上升。鲍威尔表示,官员们一致认为,降息的时机已经更加接近,如果符合条件的话,最早将在9月降息。

美国6月失业率意外上升至4.1%,但是新增的非农就业人口却意外录得20.6万人,表现好于预期。两个数据出现矛盾,这可能也是让美联储继续耐心观察的原因,本月是否会再度出现这种情况?值得关注。

市场预期:就业放缓但仍稳健

目前,市场预计美国7月季调后新增非农就业人口将录得17.5万人,失业率料将维持在4.1%,平均时薪年率料将录得3.7%,月率预期为0.3%,而劳动参与率预计维持在62.6%。

Natixis银行的美国经济学家Jonathan Pingle稍显悲观:“我们估计7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6.5万,其中私人就业人数增加了14万。” 他说,这一估计反映了今年早些时候就业增长的惊人速度持续放缓。Pingle补充道:

“由于飓风贝利尔的影响以及7月份教育部门就业的大幅季节性调整,本月的预测受到异常的不确定性影响。”

最近美国劳动力市场放缓的最明显迹象之一,就是失业率自2023年4月创下3.4%的历史低点以来稳步上升到6月的4.1%。上个月的失业率上升几乎触发了所谓的萨姆法则。这是一个预示经济衰退的指标,认为一旦失业率的三个月移动平均值比过去一年的低点高出0.5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经济衰退已经开始。

萨姆规则的创始人克劳迪娅·萨姆(Claudia Sahm)表示,最近失业率上升可能是由移民带动的劳动力扩张造成的,但也存在“常规”失业的因素,因此不容忽视。美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贝丝·安·博维诺(Beth Ann Bovino)则认为,她预计失业率将继续上升,但“幅度不会很大”。

与此同时,每月的就业增长仍然稳健,但已从去年平均每月新增25万份工作岗位的水平下降。最近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两个行业:医疗保健和政府部门。临时就业的表现自2022年初以来也在稳步下降,六月下降了49,000个职位,创下了过去两年的最大月度降幅。穆迪分析公司高级总监但丁·德安东尼奥(Dante DeAntonio)表示,如果劳动力市场继续降温,美国到年底前每月的就业岗位增长可能仅为10万个。

未填补的工作岗位数量也一直在减少,导致空缺职位与求职者的比例下降。这个趋势表明劳动力市场比一年前更平衡,空缺岗位与失业工人的比例现在为1.1。

与服务业通胀密切相关的薪资增速也有所放缓。本周早些时候发布的最新就业成本指数显示,美国雇主的劳动力成本年率在第二季度放缓至4.1%,远低于2022年接近5.1%的峰值。周三的“小非农”ADP就业报告也证实了薪资增长放缓的情况,该报告显示,7月份留在工作岗位的工人薪资同比增长4.8%,继6月份增长4.9% 后,创三年来最小增幅。

以下是各个分项数据对大类资产行情的影响:

美联储转向更加关注就业

本周,美联储正式开始为9月降息铺路。7月政策声明的措辞发生关键变化,指出通胀仅“稍微”偏高,同时提到“就业增长已放缓”。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提供了更多关于9月份降息的线索。

“美联储保持货币政策不变,但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让市场继续相信9月FOMC会议的降息预期,”ING首席国际经济学家詹姆斯·奈特利(James Knightley)写道。摩根大通财富管理部的投资策略主管伊利斯·奥森堡(Elyse Ausenbaugh)则认为,“市场很好地消化了比预期略微鹰派的声明”。他也指出,如果今晚的就业报告表现不如预期,情况可能会改变。他说:

“这可能引发对美联储落后于形势的担忧,即使鲍威尔尽力表示美联储在这种情况下愿意降息。”

美国的就业市场仍然稳健,但不再过热。即便如此,美联储仍希望防止经济进一步放缓,避免导致大量失业,甚至引发经济衰退。鲍威尔本周表示,失业率保持在低位,劳动力市场已变得更加平衡,当前就业市场面临的下行风险真实存在。

其它的美联储政策制定者最近也指出,目前劳动力供需比过去几年更加平衡。 “考虑到移民的数量,就业增长并不过分,名义工资增长接近与物价稳定一致的水平,失业率接近长期正常水平,职位空缺率接近新冠大流行前的水平”,美联储理事沃勒在7月中旬表示:“非自愿裁员率两年多以来一直稳定在1%。”他说:

“就双重使命的就业方面而言,我们很可能能够实现软着陆。”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情况很简单:整体数据指向劳动力市场动能减弱,物价和薪资增速缓和,”安永首席经济学家格雷戈里·达科(Gregory Daco)写道。他表示,最新的趋势,包括通胀的缓解,表明现在是时候让美联储“重新校准政策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状况和未来的预期前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