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条儿 jiě 论:
瞅瞅评论区——
你们看的,真是一部电影吗?
有人骂“爹味”冲天,拍的不是郎朗,是超级大爸;有人喊“飞”得离谱,姜文梦到哪拍到哪。
姜文电影的评论区,永远比电影本身热闹。
可Sir看到的,还是那个放肆的姜文:他压根儿没想伺候所有人,甚至只想取悦自己。
这正是你不用跟风捧他臭脚的理由。
不管你喜不喜欢,但有一点,姜文绝不会让中国电影无聊。
而且无论正反都是“人间”的事。
可姜文的电影,向来在梦里、在天上,至少在只高于俗世一层的“房顶上 ” 。
拍郎朗?
那段比钢琴还沉的童年,那么确凿又家喻户晓的故事,怎么可能飞上房顶?
可姜文就不讲道理地飞了。
电影开场,他就左脚踩右脚,嬉皮笑脸地离开了地面。
“吃了这些药片!”他边说,边递给我一个药瓶——我后来才知道瓶里装的是药性很强的抗生素。“现在就把里面三十片药片全都吞下。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
......他尖叫道:“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跳楼!现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
......父亲喊道:“你要是不跳楼,那就吞药片!把每一片都吞下去!”
谁看谁窒息吧?
可惜姜文觉得所谓“压迫 ” 是小事一桩,这里面有更拿人的东西——
是荒诞。
是 父子关系的错位 。
爹没个爹样,娃也是。
而诞生这种错位的,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甚至令人陶醉的执念与疯狂。
于是,他把冲突搬上他爱的屋顶,悲剧扭头变喜剧。
郎朗、郎国任不再是父子,而是一对灵魂伴侣。
是的。
世界上有一种父亲,在他的精神层面上,与自己镶嵌得最紧密的不是妻子,而是儿子。
(还不能是女儿。)
于是你看到了这种“我和我的儿子,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关系。
“你都让老师开除了!”
“他开除的是我吗?开除的是你!”
在一片五彩斑斓如梦如幻的积水中,朗朗父亲为救儿子一记滑铲,把儿子进一步踹到了天上。
这是一声宣告:
接下来的一切,都将凌驾于生活之上。
接着“你行!你上!”的标题出现,疯狂启程。
姜文电影总绕不开一个主题:背离时代的人,在动荡时代中的命运抉择。
《你行!你上!》的动荡时代,很明显,是90年代。
一帮被解散的民乐团职工,挤在破旧澡堂里,你一嘴我一舌,议论郎国任儿子的钢琴天赋。突然,澡堂停电,黑暗中,瓷砖缝里一块硬物闪闪发光。
像金子,可没人敢打包票。
但哪怕是块石英,它也得狠狠发光——因为这帮人太需要这道光了。
好在,他爸也是疯子 。
《一步之遥》里,马走日都要考虑考虑“to be or not to be,这么着还是那么着?”;而《你行你上》父子俩成为“天下第一”的信念,从几乎从头到尾都没有被动摇过。
郎国任的背离时代之处就在于:
在那个怎么着都行、路越换越宽的时代里,他是个一条窄路走到底的狠人。
电影里有一段取材自现实的经历:郎国任年轻时考音乐学院,超25岁禁报,老师让他填24岁。他却在年龄栏加了个括号:“真实年龄25”。
有点直,有点憨。
但之所以敢将一切都押注在孩子的前程上,还需要一样别人没有的东西,信念。
电影把它具象化了。
在举家搬往北京的路上,最抢眼的,是一座有点怪异的,红得 油光锃亮的 主席像。
你只能裹挟在“一切为了第一”的,狂飙突进的叙事洪流中,毫无停顿,只能任由姜文的狂想带着你飞向更离奇的彼岸。
有让你困惑的,有让你着迷的。
总有让你怀念的。
惯着他?行,但不必部部都捧上天。
批评他?也行,但别扣帽子搞倒搞臭。
这是为了电影。
也不只是为了电影。
“一般谈到他,不管大家对他某部电影的看法如何,他的电影票房、获奖或成绩怎样,有一个评价是普遍有共识的:中国需要有这样一个人。 ”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