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版的红楼梦最近被骂上热搜,毫无意外,87版红楼梦又被狠狠捧了一波。
满网都是经典、经典、最经典、永远的经典、书里走出来的林妹妹.......溢美之词泛滥,膝盖满地,感觉只差个排位了。
作为资深原著党,影视红楼梦能入眼之处,历来乏善可陈。因为原著的文化格调太高,而影视的承载力太差。
黛玉葬花是原著里最经典的一幕,到了影视里就成了最拉胯的一幕。
87版的这一幕,就是全剧最差环节。即便站在娱乐角度看,也差得离谱。
为什么拍不好这场戏呢?
01 不理解黛玉的泪
黛玉常常哭,但她为什么而落泪,剧组压根没参透。
她是为了还泪而降世的!
还泪的泪,与委屈巴巴的泪,完全是两回事啊!
愚人哭,是以自我为中心,是自私自利驱动的,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绪。彻悟之人哭,是以万物为念,那是感怀、亦是慈悲,甚至是对天地的滋润。
你不信吗?
宝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是稚气的,混沌未开的,用原著说法便是“玉的蒙尘”。
能为他洗尘的,不是别人,就是林黛玉,也只有林黛玉!、
黛玉一次次的哭泣,一点一点地洗净那块沉沦的顽石。
宝玉的灵魂被顽石困囚,那么黛玉的灵魂就必须以泪水为形。泪不尽,石不醒;泪尽石醒,人去园空。
林黛玉是引导贾宝玉前行的女神,石无水则不灵,宝玉没有黛玉以泪相洗,必然与薛蟠无异。
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谁能将这句话意象化?必须是黛玉!
最爱洒泪的黛玉完全是水做的。无情之人绝不洒泪,因为她只有女人皮,没有女人心。
黛玉是女性之极品,也就是女神。
由此你才能明白,原著对黛玉设定就像黄河母亲之于华夏民族,又如妈祖之于海民。她的泪是救赎之泪,是灌溉之泪,是圣洁之水。
如今遍地仙侠剧,剧情基本都是仙人历劫,互相成就。你们从未想过,红楼梦才是仙侠剧的鼻祖吗?黛玉和宝玉难道不是来凡尘历劫的?
黛玉带着使命入世,她的泪、她的哭,会跟愚迷女孩一样吗?会是一副委屈死、小气死、哽咽死、难受死的样子吗?
现在满网都拿87版拍的“黛玉的破碎感”为梗,有谁知道这是对原著最大的亵渎!
女神即便破碎,也是通透的破碎,何来小肚鸡肠之感?
清晰的看到自己痛苦的人,就没有痛苦。自知要经历什么的人,任何经历都只是过程,都不能打败她。
葬花是黛玉哭戏的高峰,既然87版连她的普通哭戏都处理不好,何谈这场戏呢?
02 不理解黛玉为何葬花
花儿代表群芳,代表书里的一切女性。再进一步说,代表了全社会的优秀分子。
清朝是封建社会走向瓦解的时期。文化腐朽、制度禁锢、人性扭曲、个体无路、社会无望,都达到了顶峰。
黛玉葬花表面上看因跟宝玉误会,但内容却无关于爱情。她是提前祭奠群芳,祭奠无望的世界。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不就是残酷的社会环境吗?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是指整个世界啊!甚至跨越三界啊!一个只知道悲怜自我的人,一个满心满肺只有情哥哥的人,能发出这种呐喊吗?
鲁迅把自己的专辑定名为《呐喊》,我不知道源自什么,但我看到名字时,瞬间想起的就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雪(薛)可以扼杀花儿,可以残害一切生机。黛玉救赎不了她们,只能安葬她们,让她们不至于【污淖陷渠沟】。
将花儿葬入土中,但愿它们能“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四大家族还沉迷于烈火烹油的美梦中时,黛玉早就经历了无常的洗礼,早已对无用的虚华免疫。
她冷眼旁观着贾府的变迁,旁观着各种勾心斗角。她知道每个因果,她早就预感到了最终的悲剧。甚至她在静静等待着悲剧!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句话体现的就是黛玉的前瞻性,是上帝视角的最佳展示。
书里写过一些头脑清醒的女性,比如秦可卿临终嘱托,比如探春痛斥抄检,再比如平儿行权。跟黛玉的葬花词一比,全是小卡拉米。
毫不夸张的说,书里刻画的任何“有头脑”,任何“世事洞明”,都是黛玉的低配版。
当宝玉说出禅语时,宝钗差点吓晕。【...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平时的稳重人设丝毫不顾,可见有多慌乱。
而黛玉呢,微微一笑,轻轻两句话就解决了。
这一幕的对比效果,如同老牛拉车与火箭穿云。前者的笨拙令人捧腹。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是什么境界啊!我的天,六祖再来吗?!
对,宝钗讲过六祖的典故,她只有扒拉扒拉讲说的能耐,而黛玉直接作了六祖本祖。
是我故意吹嘘黛玉吗?不!这故事我都不敢相信!怪只怪作者太偏心,他非要这么写。
管你们信不信呢,反正女神在作者笔下无所不能。
世人说宝钗冰雪聪明,说她博学多才,是啊,因为她就那么点世俗小本事。好多人觉得,自己踮踮脚尖就够着了,所以她是标杆。
黛玉呢,你爬上珠穆朗玛峰也够不着。根本是世人看不懂的高度!
看不懂就拉低来看。于是黛玉成了小肚鸡肠的刁蛮女友,成了只会哭唧唧的破碎玻璃杯。
本着娱乐大众的宗旨,87版对黛玉进行了最彻底、最深度的魔改。请问,只会翻白眼的恋爱脑,怎么演绎《葬花词》的深沉、博大和悲悯?
角色定位先搞错了,还想演出最经典的一幕吗?
一场葬花哭的如丧考妣,可是,什么事值得如此伤心呢?剧情没有合理解释。(为了美化王夫人、宝钗、袭人等人,只好把残酷的斗争一概抹杀)
观众看的莫名其妙。若从未看过原著,尴尬癌都要犯了,还以为她突发精神病呢。
03 不会哭的演技
配开原著的文化高度不说,演员的演技也很拉胯。
关于这一点,很少有人敢直说。反倒是导演王扶林自己承认,主角团演技不过关。
87版拍的用心,用心在古典感的妆造、布景和动作仪态。但演技这事,可不是用心就能抽上去的。
陈晓旭和欧阳奋强,演不出跨越天地的生死深情。一个是,只顾自个悲戚戚,另一个,全靠变傻变疯。在生活里,他俩甚至互相看不顺眼对方。
看他俩谈恋爱,就是林黛玉分分钟逼疯贾宝玉。
最需要感情饱满的两个主角,偏偏连哭都不会演。
陈晓旭哭戏靠滴眼药水,欧阳奋强哭戏靠滴风油精。这都是事实。
你说他们演的不好吧,貌似也古香古色。但你说他们演的好,观众却代入不进去,无法感同身受。
杨洁当初想拍《红楼梦》,但央视不准。为此她拍女儿国时,让唐僧强行谈一次恋爱,当时围观的群众还以为在拍红楼梦呢。
杨洁就是为满自己的愿。短短的一集,她拍出了令人永不能忘的情。每个镜头,都牵动观者的神经细胞。
而真正的红楼梦剧组却做不到。可悲否?
甄嬛传不能跟红楼梦并提,但胜在演技过硬。有人总结过孙俪的哭戏,各有各的哭法,绝无重复,感情深度一目了然。
相比于这种演技,87版只能算摆拍。主角cp连基本哭戏都不会演,想演出更深层次的黛玉葬花,也是痴人说梦。
王扶林对红楼梦原著原本一知半解,但即便如此,他也知道黛玉葬花须有艺术感,而不是机械的啜泣,更不能干嚎。
于是拍这场时,他对陈晓旭大发雷霆。87版封神后,大家说,是因为陈晓旭当天弄丢了一只耳环,实际上是演技问题。
陈晓旭自己说过,她的很多戏都是被导演骂哭的。可见其演技有多令人窝火。
也难怪剧里永远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就像完不成家庭作业被打的孩子。
【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能令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痴何处惊】究竟在哪里啊?
04 最打动我的一幕
说了87版那么多“坏话”,其实它也有好的一面,就是配角塑造的好。
87版不可超越地方就在这里。那么多优秀的配角,再也凑不齐了。
对晴雯这个角色,论故事线、妆造、人格魅力,导演也没把握到位。原著为她刻画了很多特殊性,剧里均无体现(参看文后链接)。
甚至还把袭人的很多脏水,安到晴雯头上,削弱了她的光辉,降低了人格高度。
但是,架不住演员的演技好啊!
安雯的表演经验在整个87版剧组里是拔尖的。所以她是唯一可以不跟组的演员。
加上她颜值过硬,即便妆造背离原著,照样光彩夺目。只要她出场,就让我有种梦回原著的感觉。
晴雯的几场重头戏,贴字、撕扇、补裘、侍夜,都是那么活色生香,灵动娇俏。
假如再把原著的描写拍出来,简直不敢想,该是多么绝美、多么吸引人啊!
晴雯下线那场戏着实令人悲愤。当演员说出台词时:
我死、死了,也有冤无处诉啊!.....
我顿时感觉心被针扎一样,痛遍全身,眼泪不自主就哗哗的流出来。
那一刻,人世间多少不公、多少曲折,悉数浮现于眼前。
后来每看一次都是如此。尽管那摄像、那场景极其粗糙,但两个演员演出了真情实感。
按照原著,晴雯、香菱、黛玉这三个女子,其悲剧的深度层层递进。但是对比87版里三人的下线,只有晴雯能令人共情,只有她,把悲剧内核真正体现了出来。
(请注意我说的不是可怜巴巴,不是干虐,不是悲惨,而是悲剧。悲剧不是卖惨,而是让人体会到背后的因果,背后的讽刺)
每个人对剧的感受都不一样,说说你们最感动的一幕,和最不喜欢的一幕吧。
【相关链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