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秉璋,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提到新中国空军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很多人就会有点印象了。这位开国中将的一生,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河南农村的穷小子,一步步走到空军参谋长的高位,为国家打江山、建国防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啊,晚年却因为涉嫌泄露国家机密被撤职,甚至死后遗体还被冰冻了12年才下葬。
王秉璋1914年1月14日生在河南安阳。那时候,军阀混战,他小时候看着地主和军阀欺负老百姓,心里早就憋着一股火。1929年,15岁的他考上了冯玉祥西北军办的无线电学校,学起了通信技术,总算接触到了点新鲜东西。
可没过多久,1930年中原大战打完,冯玉祥的势力垮了,他那学校也被蒋介石收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的一部分。
1931年,第二十六路军被派到江西剿共。王秉璋跟着部队走南闯北,看到国民党对老百姓的盘剥,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那年12月,宁都起义爆发,他所在的部队集体投奔红军,17岁的他也跟着入了伙,加入了红五军团。从那以后,他算是彻底跟上了革命的步伐。
长征那几年,王秉璋跟着队伍爬雪山、过草地,苦是真苦,但人也磨砺得更硬实了。1932年,他入了共青团,1935年转成共产主义者,信念那是杠杠的。抗日战争一打响,他被调到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当作战科科长。
1937年的平型关战斗,他就在指挥部里忙活,制定作战计划,指挥部队挖战壕,用地形优势狠狠收拾了日军。那一仗是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个大胜仗,他还琢磨出了“交通壕近迫作业”的打法,炸了日军碉堡,自己这边伤亡还少,挺厉害。
1938年,他升成了115师参谋处处长,带着部队到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他帮着建鲁西军政委员会,组织军民跟日军干。1940年的陆房突围战,他带着队伍趁夜色突袭敌军,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后来,他还当过教导第三旅的副旅长、代旅长,1942年又升到冀鲁豫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兼教导第四旅旅长。1943年的“反碉堡战役”,他带着队伍用改进的战壕战术,拿下了130多个日伪据点,干掉了近万敌人,自己这边才伤亡百来人,指挥能力真不是盖的。
解放战争时,王秉璋当上了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带着队伍打淮海战役。这场仗打得惊天动地,他的部队围歼敌军,立了大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铺了路。1949年,他又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军长,带队南下,解放西南。那时候,他才35岁,已经是军中响当当的人物了。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王秉璋被调去当空军参谋长,成了新中国空军的头号参谋。当时空军刚起步,飞机没几架,飞行员更是稀罕。他忙着制定训练计划,搭组织框架,天天忙得脚不沾地。1950年代初,跟苏联合作时,他跑前跑后谈引进米格-15战机,还亲自去检查飞行训练基地,盯着飞行员练技术,总算把空军的基础打牢了。
1953年2月,他升任空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了中将军衔,成了新中国第一批中将。1958年11月,他卸了参谋长,专干第一副司令员。1960年4月,他又兼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副院长,1962年6月升成院长,开始管导弹研发。1964年12月,他当上了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全面抓弹道导弹项目。
1966年,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发射成功,这里面有他的一大把功劳。1968年12月,他又当了国防科委第一副主任,事业那是如日中天。1969年,他还当选了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前途一片光明。可谁也没想到,1971年的一场政治风暴,把他的人生彻底翻了个个儿。
1971年9月13日,林彪事件炸了锅。林彪带着亲信想跑苏联,结果飞机在蒙古坠了,全砸那儿了。事后,中央开始大清查,跟林彪沾边的人一个都跑不了。
查着查着,发现林彪的亲信带走了国防科委的绝密文件,里面全是尖端科技和军事机密,这要是泄出去,国家安全就悬了。王秉璋当时是国防科委第一副主任,这些文件归他管,他一下子就成了调查的重点。
事情得从1970年说起。那年,王秉璋组织了一场国防科技展览,展示中国的最新军事技术成果。林彪带着人来看过,展览上的一些机密文件,后来居然出现在林彪亲信坐的那架飞机上。
还有,林彪的儿子林立果曾打着林彪的旗号,找王秉璋要技术资料,说是林彪要看。王秉璋批了些翻译的国外科技动态资料给他们,没想到这些东西被拿去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他还签字批过一笔外汇,给林彪买健康设备。这些事当时看着没什么大不了,可林彪事件一出,全都成了他泄密的证据。
1971年10月,王秉璋被隔离审查,关进了北京郊外的亚非学生疗养院。听说那地方条件挺差,房间就一张床、一张桌,外面是高墙电网。
他被要求交代跟林彪的关系,反复问文件是怎么管的。他一直说自己没参与啥阴谋,可调查的人不信。这审查拖了好几年,1978年5月,他又被转到秦城监狱。那地方更冷清,牢房小得转不开身,灯泡昏昏暗暗,他只能硬扛着。
1981年7月28日,熬了快十年,他终于被放了出来。总政治部的人跟他说,调查完了,他不算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核心,但管文件不严,失职是跑不了的,撤职处分不变。1982年,军方决定不起诉他,让他退了役,每月拿点养老金过日子。回到家,他日子过得冷冷清清,邻居们指指点点,他也只能忍着。
退休后,王秉璋没闲着,老想着洗清自己的名声。他写了无数申诉信给组织,讲自己的经历,想证明自己没背叛国家。可回信总是没影儿,他只能干等着。晚年身体越来越差,可一提起军旅生涯,他还是挺骄傲的,常跟子女说:“我为国家拼过命,问心无愧。”
1981年出来后,王秉璋过得低调,住北京一个普通公寓,家里放着些旧军功章和照片。他没事就翻翻这些老物件,想想长征、抗日和建空军的日子。虽然被撤了职,他从没公开抱怨过。198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又有新进展,他看着电视上卫星发射成功的新闻,心里挺欣慰。
2005年9月25日,王秉璋在北京病逝,91岁。走之前,他拉着子女的手说,自己没干过对不起国家的事。子女们觉得父亲受了冤屈,决定不马上安葬遗体。他们把遗体存在301医院太平间,每天掏50块冷冻费,想等着哪天能给父亲正名。
接下来的12年,子女们跑断了腿,去各个部门递材料,求复查父亲的案子。他们整理出一摞摞档案,写上王秉璋在革命和国防建设里的贡献,希望组织能重新看看。可一开始,冷冻费还是总装备部出的,后来就得自己掏腰包了。他们没放弃,跟军方磨了好多年,终于在2017年等来了转机。
2017年5月31日,301医院西院告别厅里,给王秉璋办了场隆重的葬礼。横幅上写着“沉痛悼念王秉璋同志”,遗体盖着党旗,1000多人来送别,包括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罗荣桓的儿女罗东进和罗北捷,还有航天专家戚发轫、孙家栋这些人。
军方代表念悼词,说他是“老红军、党员干部”,肯定了他在空军和航天上的功劳。这场葬礼算是给王秉璋正了名,他的骨灰被安葬,墓碑上刻着他一生的成绩。
王秉璋这一辈子,真像中国革命和国防建设的一个缩影。从穷小子到中将,他为国家拼了命,可因为时代原因,晚年吃了不少苦。遗体冰冻12年,家属硬扛着等正义,也算见证了历史的公道。那场葬礼,总算让这位老英雄落了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