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杀伤力射不穿盔甲,为何两军对阵拼命放?真相可笑 中国的原始社会,当时还是非常落后,那时候已经开始使用弓箭了。当然那时候的弓箭非常粗糙,弯曲的树枝,绷一根藤,再找一根端直的树枝,将一头用石斧削尖,另一头削磨一个凹巢。这样一头卡住藤,另一头置于弓上,拉开,弹出用来射杀小鸟,射取果实,射退猛兽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后来青铜器制造开始有了起色,木质的箭变得豪华起来,箭头镶上了锋利的金属头。由于箭头增重,弓箭的射程也比轻飘飘的树枝远,且更容易锁定目标。此时,弓箭的藤,换成了结实耐用的麻绳,弓也用上了弹性好,易于弯曲的竹质,弓拉伸的程度更大,射杀力度更大。

人类渐渐进入新时期,攻击性越来越强,弓箭射杀的对手已经转变成了异族、异域同类,为各路王侯征战四方,起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大程度争取到战争的胜利,弓箭的改制越来越频繁,箭柄的制造也越来越成熟,衍生了多种材质的箭柄。粗糙的树枝很快被丢弃,密度大、质地严的木质箭柄被找到,并增加了羽翼,增强箭柄在空气中的浮度,加大射程。

在古代箭的射程一直在增长,直到清朝,重箭的射程在110米,如果敌方在50米左右,即使穿着盔甲,也会被射穿。当然,此时对箭的材质也很考验,想要射穿盔甲,必须要重箭,对于弓的要求也更高。规格越高的弓箭,在一场战争中越稀有,一般都是上层将领才会使用,大多数的弓箭手都用比较廉价、射程近、杀伤力小的弓箭。这些弓箭生产量很大,而且在一场战争中,弓箭可以重复使用,两军对阵拼命放比如我们常知的那个三国的借箭事件。某亮就是因为自己手头无箭,借用大雾弥漫的天气,利用曹阿蛮疑心病,借来十万多支箭,再用到了别的战争中去。

像曹某人这样见船来就乱射一通的,感觉真是可笑,其实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一方面因为大多数的箭都很廉价,浪费也没关系。而且它有一定的攻击效果,常见的是在城墙上,用乱箭射出,干扰敌方近城攻击。有人说,士兵都会有盔甲防身,廉价的箭又射不穿,为什么还要浪费弓箭呢?并不是这样的,盔甲护身只能保住胸前和背后,对于脑袋腿脚的攻击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其次,再好的盔甲也盖不住高频次的射击,乱箭之下,总有射穿盔甲的时候。所以,高密度的射击,作用价值也非常大。但是,敌对的双方如果在旷野上,那么放箭是有一定的方式的,并不是乱放。阵营最前方是带着盔甲步兵,再后面的弓箭手。步兵的作用就是保护弓箭手不受敌方弓箭的攻击。在盔甲被攻击,或者对方没有更多箭矢的时候,弓箭对决就可以暂告一段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