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逸虹
2024年剧集市场遇冷已经是行业不争的事实。
即使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电视剧上市公司的财报仍然不免让人感到一阵悲凉。小娱统计了七家电视剧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电视剧的出品与制作,部分涉及经纪业务、院线业务等。其中,五家公司营业收入发生下降,五家公司发生亏损。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注:幸福蓝海主要业务为电影院线,慈文传媒、华策影视、欢瑞世纪、唐德影视其他主营业务包含经纪业务等。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小娱认为,1)电视剧行业的萎缩是从消费者端开始的行业层级的问题,是剧集数目和单剧集创造收益的“双杀”。2)微短剧是剧集公司绕不开的新故事,但微短剧业务无论从规模还是从盈利能力上都还未达到让公司愿意主动披露的程度。3)剧集行业的核心矛盾是投入和回报的失衡,长剧、短剧皆是如此。整个行业都在寻找新的盈亏平衡的锚点,行业需要的不只是好内容,而是能做到收支平衡的好内容。
小娱预测,2025年结构性变化不会走到终点,对于剧集行业而言,这又是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一年。

长剧:有人坚守,有人转向
如前文所述,由于部分公司存在其他主营业务,小娱整理了各上市公司电视剧相关业务的营收和毛利情况。
去掉其他业务后,电视剧行业面临的危机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代表电视剧行业头部的上市公司们的电视剧业务营收在2024年全线下滑,平均营业收入同比降幅近20%;绝大多数毛利率也大幅回落。
小娱在这里补充几个数据:从行业层面看,根据云合数据,2024年上新国产新剧总集数7610集,同比减少14%;从平台层面看,爱奇艺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8%。电视剧行业的萎缩是从消费者端开始的行业层级的问题,是剧集数目和单剧集创造收益的“双杀”。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蛋糕在缩小,分蛋糕的人却并没有减少。各上市公司罗列的2024年首播剧集中,只有华策影视的《我是刑警》、《承欢记》和柠萌影视的《猎罪图鉴2》登上了云合2024上新剧累计有效播放霸屏榜。剧集市场的新竞争格局逐渐稳定:腾讯+阅文+新丽的超级生态稳稳占据上位圈;欢娱、正午阳光、恒星引力等非上市的老牌制作公司竞争力不减;万达、儒意等电影公司也要分一杯羹。

数据来源:云合数据
注:《承欢记》出品方克顿为华策子公司。
各个上市公司如何实现差异化打法?具有国有背景的慈文(实控人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唐德(实控人为浙江广电)、幸福蓝海(实控人为江苏广电)加速回归央视怀抱。慈文传媒重大题材广播剧《禾下乘凉梦》相继在中央广播电台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级广播电台播出;唐德要做重大历史题材《诸葛亮传》;幸福蓝海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张謇》已拍摄完成。
民营企业中,只剩华策、稻草熊、柠萌三家剧集公司还在继续努力。欢瑞世纪开始找新业务:根据年报,2025年欢瑞世纪已经杀青两部互动剧:《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2》和《谁人天下之北伐》。

微短剧:都在下海,谁能上岸
七家上市公司中,仅有稻草熊娱乐未在自己的年报中提到微短剧业务。绝大多数公司都将微短剧作为行业核心趋势和未来主要战略布局。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华策和柠萌是长剧公司在微短剧赛道的领跑者。前者在2024年推出了《我的归途有风》等头部短剧;柠萌拿下超级IP庆余年,领先探索长+短开发模式。慈文传媒和幸福蓝海的微短剧探索略显滞后,年报中的表述以2025年待播剧为主。
慈文、唐德进入微短剧的方式和华策、柠萌的“内部孵化”有所不同,多为联合出品,因此生产的作品也带有更多的“微短剧基因”,如慈文《龙王令》女主李沐宸、唐德《清宫辞》女主马秋元。
然而,小娱认为有必要提醒大家看到长剧公司在微短剧行业“降维打击”背后隐藏的“内忧外患”。
从业务规模来看,没有一家公司在2024年报中单独披露微短剧带来的收入和利润情况。目前,上市公司认为值得在财报中呈现的,最多的是剧集入选了广电或央视的“精品名单”,其次是话题量,甚至播放量数据都不一定会被主动提及。
这种“报喜不报忧”很容易理解:一方面来看,长剧公司的短剧作品还不能称得上“上桌”。电视剧上市公司在财报中提及的短剧“集体缺席”DataEye年榜;另一方面来看,微短剧的利润率还是要打个问号。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对比头部短剧公司,依托子公司海南恒系、参股公司美光盛世、快创从直播公司转向短剧业务的映宇宙(原名映客),2023年进入短剧业务以来,娱乐内容服务(主要是微短剧业务)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4个亿上升到2023年的9.6亿和2024年的13.1亿。但宣传及广告开支从2022年的13个亿上升到2023的20个亿和2024的24.8个亿,考虑到原有直播业务正在缩水,这笔开支增量主要由短剧的投流和宣传费用构成。
出海方面,在去年1月并购FlexTV的前区块链公司Mega Matrix 2024年盈利收入3618万美元,但营销费用就花掉2255万美元,占营业收入比重62%,而制作、运营等营业成本仅占42%,净亏损1078万美元。
一言以蔽之,即使在短剧头部公司,销售成本对利润的压制也不容小觑。
此外,长剧公司最有优势的品牌短剧的市场规模也正在缩水——今年视听大会的议程里,品牌短剧相关论坛彻底消失。曾经挤满中小玩家的战场,如今只剩大量头部品牌还在场。品牌短剧逐渐变成了薛定谔的猫,打开盒子,搜索品牌才能看到,而大多数时候显得无人问津。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长剧公司也不敢对微短剧轻言放弃——毕竟如果不谈微短剧,剧集公司几乎没有故事可以讲。慈文的年报中甚至介绍了自己参投的AR眼镜公司。

现金:背水一战,还是饮鸩止渴
影视剧的巨大投资成本和相对较长的回款周期,叠加国剧待播期长短的高不确定性——短则几个月,长则永远不见天日——使得电视剧公司的盈利和现金流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因此,现金储备对剧集公司至关重要。
今年1月,唐德向浙江广电全资子公司易通公司定向增发,易通公司认购金额达4.13亿元。唐德影视称,本次定增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偿还借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纵观七家上市公司2024年财报,在已公布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的六家上市公司中,超半数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各上市公司给出的经营性现金流大幅缩水甚至由正转负的理由大多相似:本年收款较上年有所减少,同时本期电视剧、电影开机增加导致采购支出大幅度增加。
从现金储备来看,华策和柠萌处于第一梯队,慈文传媒、欢瑞世纪、幸福蓝海略显逊色,稻草熊娱乐和唐德影视相对落后。然而,除了唐德影视与柠萌影视外,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现金比率在2024年都出现严重缩水。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公司财报
注: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100%
“开机多、回收少”和年报中反复提到的电视剧行业“减量提质”的共识形成了悖论。剧集公司正在面临这样的困境:停止扩张,怕观众流失、市场份额继续流失、被平台抛弃;不停止扩张,就只能硬着头皮承担现金流风险。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
剧集行业的核心矛盾是投入和回报的失衡,长剧、短剧皆是如此。整个行业都在寻找新的盈亏平衡的锚点。先前,小娱提到的“平台想提效,内容在减负,但整个制作流程的协同系统,还没同步完成“短打”的准备”,正是这场结构性变化的一个缩影。降本增效、精品化、做好IP开发,口号人人都会喊;但对于平台和制作公司而言,需要的不只是好内容,而是能做到收支平衡的好内容。
1分钟速读
本文讲的是2024年中国电视剧行业惨淡现状,用大白话总结就是:
- 传统电视剧凉了
- 7家电视剧上市公司,5家亏钱,收入平均跌20%
- 观众不爱看长剧了:全年新剧集数减少14%,连爱奇艺收入都降了8%
- 大公司抢不过腾讯系(腾讯+阅文+新丽),也拼不过老牌制作公司,只能转向主旋律剧(比如拍历史人物张謇、诸葛亮)
- 短剧也没赚到钱
- 几乎所有公司都在搞微短剧,但没人敢公开赚了多少钱
- 短剧成本高(投广告烧钱厉害),利润率比想象中低
- 品牌商对短剧兴趣下降,相关行业论坛都取消了
- 行业快没钱烧了
- 一半公司现金流变负数,拍戏越多亏得越狠
- 典型例子:唐德影视靠浙江广电输血4亿续命
- 华策、柠萌这些大公司现金储备还算厚,但小公司已经捉襟见肘
- 未来更惨烈
- 2025年大家还在生死线挣扎
- 核心矛盾:拍剧太烧钱,但观众和平台给的钱不够
- 现在行业最需要的不是"好剧",而是"能回本的好剧"
简单说就是:长剧没人看,短剧不赚钱,公司快没钱,明年更艰难。整个行业就像在沼泽里扑腾,想找条活路但还没摸到门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