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期,到了北宋中后期的时候,就已经在社会中广泛地流传。当时有很多的英雄家族,为什么唯独杨家将能流传如此之广,他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呢! 著名的文学大家欧阳修,还专门写过文章《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赞扬杨业、杨延昭父子,称两人“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这篇写于杨业死后的第65年。北宋的苏辙,也写过一篇文章《过杨无敌庙》,从诗的另一个侧面,杨家将的故事已经在市井中广被传颂。 到了南宋时期,民间一些艺人,就把杨家将的故事,变成话本在民间流传。由于北宋被灭,南宋也屈辱求和,因此南宋遗老对于哪些抗击辽朝入侵的民族英雄十分敬仰。

由于被广泛的流传,多次的改变,杨家将流传下来的一些东西,已经开始偏离历史真相,更多的是通过文学创作,去颂扬杨家保家卫国的精神。 南宋时期,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中,就已经开始偏离历史真相的轨道。书中把于杨延昭同一个时期存在,大将军杨嗣的功绩,安排到了杨延昭的身上,甚至还创造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杨宗保,还构想出了杨家父子舍命救宋太宗的情节。 元朝时期,随着杂剧的发展,杨家的故事有新的拓展,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 明朝时期,更是不得了,杨家将的故事被进一步的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的故事,被编纂成小说,评书,广泛的流传。 而且杨家将的故事,被一直增添,持续了祖孙好几代,时间跨度大约有100多年。这也符合明朝时期的政治情况,朝廷积弱、外敌环伺,局面于宋朝十分的相似,因此杨家将成为一个借古言今的好武器。

在这样的国情之下,在传说、戏曲的基础上,有改编出了历史演义小说,比如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两部小说基本上为杨家将的故事定型,成为戏曲、说唱文学的素材。 明清时期,光以杨家将为题材戏剧、戏曲就高达360多部。一直到今天,在京剧或者地方剧的舞台上,也一直流传着《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的知名曲目。 然而通过文学艺术塑造出来的杨家将,于历史上的杨家将,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第一,杨六郎从来就不是驸马爷 杨延昭生于958年,死于1014年,这是杨家将中,唯一个有具体出生年月,和死亡记录的人。从杨家将的故事中,我们知道杨延昭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因此大家习惯称呼他为杨六郎。 可是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

在《宋史》中有详细记载,杨业一共有七个儿子,杨延昭的年龄,至少要比其他五个兄弟的年龄都要大。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六郎”的称呼,并不是因年龄排辈得出的。所谓的“杨六郎”,是大辽对其的称呼,到底为何如此叫,根本就无证可查。 其次,说杨六郎是朝廷的驸马爷,可是从他生活的轨迹来看,一直都在镇守边关,没有在京城生活过,怎么可能是一位驸马爷? 杨延昭一直都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军队里一直都低级军官,相当于现在的连级干部,杨业死后,虽然被晋升,也勉强算一个中级军官。很文学作品中,宣扬的他的英雄事迹,可谓屈指可数,根本于传说的中英勇无敌,大相径庭。 第二,在京城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天波府”。 在各个演义中,杨家在京城有一座十分的豪华的府邸,由于战功显赫,百官路经此地之时,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甚至还经常与皇帝,王爷来往。

可是事实上,这个天波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最初叫做“清风府”,到了明朝时期,纪振伦编写《杨家将通俗演义》,有作了新的文学创作,文中描述,宋太祖临终之前,让宋太宗在京城金水河边,建造了一个“无佞府”,用来表达对杨家的敬重。 京城之中,根本就没有天波府,杨家父子一直是边陲的守将,根本就没有多少施展抱负的机会,甚至很少到京城来,更谈不上,在京城有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豪宅。 从杨家的族谱履历中也可发现一些端倪,杨家祖地方在山西神木一带,杨业20多岁的时候,才来到太原,归顺宋朝之后,现在内地担任郑州刺史,边关告急,才被派往代州担任刺史。

杨业为宋朝效忠也不过七八年的时间,根本就未曾在宋都开封居住过,而且杨延昭也是一个边防守将,不是什么京官,一辈子在边关度过,最后病死于边关。 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影视剧中,杨家经常接到皇帝的赏赐,皇帝的行为,肯定是要记录在册的,可是从历史文献中,根本没有任何的蛛丝马迹。 从政治上来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更不会让一个掌控军权的家族,长治久安的生活在京城之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