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行进中国”云南调研采访团

仲夏时节,刚进入花圃,花香便扑鼻而来,放眼望去,只见红色、粉色、黄色、白色等各色花朵争奇斗艳……这是位于云南昆明滇池东岸的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的绿色高效种植基地里的花圃。

蔡艳飞在花圃里查看选育的月季新品种长势。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基地里种有市场上常见的月季花,还建有月季种质资源圃,收集种植了全球1300多个月季品种,但这还不是基地最大的特色。

“这里有我们自主选育的456个月季品种或优株,其中,有300多种是‘中国风’月季……”领着记者参观基地,来到育种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蔡艳飞自豪地介绍起来。

众所周知,云南是世界主要的鲜花产区,毗邻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场,更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但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短板也很明显。

“与国外的花卉产业强国相比,我国花卉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品种市场占有率不高,花卉种业科技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十分突出。”蔡艳飞透露,目前国内市场85%的鲜切花品种,都是国外培育的,鲜花种业“芯片”不强。

蔡艳飞和团队选育的月季新品种。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选育在世界花卉市场占据主流位置的月季新品种,成为蔡艳飞和团队的首选。

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选择月季父母本,开展杂交,采收种子,种植至开花,查看发枝能力、花型、花色及香味,测试抗病抗虫能力……整个过程,琐碎漫长。

蔡艳飞和团队选育的月季新品种。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与常规月季相比,“中国风”月季花色丰富,花型多样,更重要的是它们大部分有香味,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新品种只有转化应用才有意义。”目前,蔡艳飞和团队走上了与企业联合育种、共享育种知识产权的市场化研发之路,既有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补充,又有市场的快速转化,育种成效显著。“目前选育的400多个品种或优种,已经有40多个被企业选中,并申报新品种,即将推向市场。”

蔡艳飞和团队选育的月季新品种。人民网记者 符皓摄

平台好,研发工作也走上了快车道。“我们搭建了切花月季公共育种平台,建立委托育种、联合育种、技术指导、跨国育种等多样化育种创新模式。”蔡艳飞信心满满地说,未来三到五年,团队还将利用基因型、表型等大数据构建智能育种模型,实现精准育种,助力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壮大。(何晶茹、秦华、黄玉琦、任一林、宋晨、宋美琪、李发兴、程浩、符皓、蔡树菁)

相关新闻:

品牌云南|一杯咖啡的“双向奔赴”

品牌云南|口岸加速 跑向“榴莲自由”

品牌云南|从“一枝花”到“亿枝花”

品牌云南|斗南“花经济” 越夜越美丽

品牌云南丨“鲜花经济”的“美丽密码”

品牌云南丨农文旅融合 助力美丽乡村经济“长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