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爸爸,求您把珍妃也给朕捎上吧!”光绪作为一代帝王,就这么跪在自己的姨妈慈禧太后跟前,泪流不止地为珍妃求情。 珍妃仗着自己受光绪宠爱,所以跟慈禧太后一直不太对付。因此在八国联军入侵前夕,慈禧带着光绪跑路了,后宫妃嫔自然也都带走了,唯独把珍妃给留了下来。 无论光绪怎么求情,慈禧还是不愿意带着珍妃走。理由很简单,珍妃有点重,带不走!结果24岁的珍妃,就这么莫名其妙掉井里淹死了。 关于珍妃的死,在慈禧活着的时候,给出的说法是自己为了保住名节投井而死。可是慈禧去世以后,摄政王载沣却修改了这一说法,他表示珍妃是被太监崔玉贵推入井中淹死的,而指使崔玉贵这么干的人,显然就是慈禧太后。那么崔玉贵这个人,后来咋样了呢?

一、崔玉贵只是被短暂贬职而已。 崔玉贵既然能做这件事,那就证明他在慈禧心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至少是可以办实事的一个手下人。 这哥们最早是在庆亲王府工作,不过他的腿脚很好,有一定的演戏功底。而慈禧太后又非常喜欢看戏,在宫中成立戏班子以后,崔玉贵就这么入宫得到了慈禧的赏识。 后来崔玉贵更是升任了二总管的高薪职位,是正儿八经的正三品太监。地位仅次于当时的大太监李莲英。 慈禧让崔玉贵办了这件事以后,便带着光绪跑路了。再回来的时候,光绪那叫一个伤心啊,自己最爱的女人就这么没了,总归要给个说法不是? 因此慈禧太后便将珍妃的尸体从井内打捞了上来,并且追封为贵妃。意思很明确,就是说珍妃是为了保住皇家颜面才选择主动跳井的。 这理由光绪显然不肯接受,还是在生闷气。慈禧无奈,只好再把崔玉贵拉了出来,表示是他办事不利,没有看管好珍妃,所以将崔玉贵的二总管职务给削了,发配回了庆王府。 我觉得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因为如果慈禧直言是崔玉贵推珍妃下去的,那崔玉贵必死无疑。可是崔玉贵只是被贬职,可见他只有监管不力的责任,没有杀人灭口的罪过。

二、崔玉贵在慈禧死后,安然出宫。 既然慈禧都这么说了,光绪手里又没有实权,只好把这件事搁置在了一旁。好歹崔玉贵也受到了责罚,在有限的能力之下,光绪算是为自己的女人讨来了几分公道。 但是你以为崔玉贵就这么在庆王府呆着了?当然不会,没多久慈禧太后,又找了个借口,把崔玉贵给弄回到了身边伺候自己。 可以说这是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官场手段,你在这里执政犯了错,表面上给你处分和降职。但是过几年风声小了,再找个理由,换个地方让你继续升官发财。只要稍微低调点,反正也没人会揪着你不放。 崔玉贵当初可是给慈禧太后顶包的人,而且是二总管,深得领导的器重。这样的人,慈禧太后当然要想办法保住了。

不过崔玉贵回来以后,自然也没有二总管可以做了。毕竟要给光绪一点点面子,一个太监还是稍微低调一点比较好。 慈禧太后在1908年去世,巧合的是,光绪死在了前一天,两个人去世的时间相差不到24小时。这个时候清朝的权力交接发生了变化,年仅3岁的溥仪上台,隆裕太后垂帘听政。而摄政王载沣负责朝中事务。 崔玉贵没了慈禧的庇佑,只好灰溜溜地出了宫。出宫以后,崔玉贵日子其实还是很好过的。毕竟手里有钱,又有人伺候,算是安度晚年了。

三、摄政王载沣为啥不找崔玉贵报仇? 崔玉贵出宫以后,给立马关帝庙捐献了680亩香火地。这个立马关帝庙很有说法,兴建于光绪年间,有禅房40多间。 这地方表面上是关帝庙,实际上就是退休太监们的聚集地。你以为崔玉贵是崇拜关二爷吗?当然不是,因为这地方是他将来养老的地方,自然是不能怠慢了。 当时年迈体弱的太监,出了宫以后,便可以在这里居住。崔玉贵本人也是在这里安度晚年的。他手里有钱,又有徒弟照顾着,还有那么多田产,所以退休的日子很好过。 一直到1926年,崔玉贵才在立马关帝庙因病去世,享年66岁。因此我们会发现,光绪皇帝的好兄弟载沣,居然没有想着为自己的哥哥报仇雪恨。

是他指出了崔玉贵害死珍妃的真相,把崔玉贵打发出宫,估摸着也是他的主意。但是载沣就是没能收拾崔玉贵这么一个失势的太监,你说怪不怪? 我认为,慈禧太后在临终前,肯定是嘱托过隆裕太后,将来一定要保住这些曾经服侍过自己的太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太监基本都没有遭到摄政王载沣的清算。 当初正是这帮太监作祟,才让光绪皇帝身陷囹圄,作为光绪的弟弟,载沣没理由不找他们的麻烦。可是有隆裕太后看着,载沣也无计可施。 隆裕太后是慈禧的亲侄女,被强行嫁给了光绪做皇后。她跟光绪关系不好,因此一直依靠着慈禧。等于说是慈禧赐给了她一切,所以慈禧的那些人,她自然会有格外的照顾。

总结:晚清就是太后掌权,才导致了灭亡。 慈禧自己掌权近半个世纪,她去世之前,依旧让自己的侄女儿隆裕太后掌权。这事儿怎么看都不对劲。 慈禧你个人比较有能力,这我们也不能否认。但是能力也只能说一般,论权谋之术你牛的不行,但是论治国之法,你还是个二流水平。 不过你把权力转交给隆裕太后的时候,你就没考虑过清朝的未来吗?隆裕太后显然在能力上跟你完全比不了,没3年功夫,就把大清朝给折腾完了。 所以说慈禧晚年的这一安排,才是导致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不过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谁让当时的皇家男儿,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