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叛军围困睢阳,张巡向朝廷报告,请求朝廷支援。

宰相张镐赶紧前去支援,又派濠州刺史闾丘晓出兵营救。可是,刺史闾丘晓却担心打了败仗,自己会受到处罚,所以干脆按兵不动,坐视睢阳城破,张巡罹难。

当张镐匆匆赶到的时候,睢阳已经被叛军攻破好几天了。张镐非常愤怒,立刻召来濠州刺史闾丘晓,要处死闾丘晓。

这个时候,闾丘晓才知道害怕。他哀求张镐:“留我一条命,奉养双亲吧!”

人皆有亲眷,谁知张镐却没有被打动。他冷冷的问闾丘晓:“那王昌龄的亲眷呢?谁来照顾?”

说罢,张镐下令,将闾丘晓杖杀。就这样,不到一年的功夫,杀害王昌龄的人,也被处死了。这不仅让人感叹:真是天道好轮回呀!

不过,这也留下了一个疑问:闾丘晓为啥要杀王昌龄?

王昌龄的一生,其实不像他的诗那么顺畅。

王昌龄出生的时候,皇帝还是武则天。等到他长大了,想要争一番功名的时候,皇帝已经是唐玄宗李隆基了。

按理说,这是一个好时候。开元盛世,唐玄宗正处于一个锐意进取的阶段。以王昌龄的才华,博取功名应该如探囊取物一般吧?

然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们这种文采飞扬的大诗人反而常常仕途不顺,王昌龄也不能例外。

在唐朝,做官的主要渠道,就这三种:一种是科举入仕。不过,也不是考上科举就完事了。科举是礼部主持的,通过礼部考试,只是有了一个做官资格。想真正做官,还要去吏部参加考试。通过吏部的考察,才能被授予官职。

科举,是非常有面子的入仕途径。所以当时有的人已经身居高位了,还因为自己不是科举出身而自卑。

但是,在唐代,有些人却不那么青睐科举之路。他们更青睐另外两种道路。这两种方式,一种是干谒;一种是去边境,通过军功入仕或受长官引荐入仕。

干谒,就是拜访高官,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送给人家。如果对方欣赏你的才能,就会举荐你。这样,你就可以不通过考试,直接当官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给权贵赔笑脸,成何体统,多没面子啊?其实不是这样,唐朝的科举和后世有一点差距,考生的试卷不会封上考生的名字。所以,考官对考生的评价就很重要。

为了多拿一点“平时分”,许多考生都会提前拜访考官,把自己的作品集提前交给考官,博取一个好印象。

所以,对于干谒,唐朝人还真不怎么反感。李白早年就多次拜访高官,还给玉真公主写诗,希望能得到引荐。

至于最后一种方式,就是去边境将军的手下,或者建立军功,或者得到主将的赏识,然后受推荐。

由于唐朝武德比较充沛,所以许多文人都热血沸腾,急于建功立业。唐代文人的这种边塞热情,还催生出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来。

王昌龄选择的,就是第三种,去边境寻觅功名。27岁那年,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

在这段时间,王昌龄写了不少边塞诗。可是,他的仕途却没什么起色。

见战场上没什么机会,王昌龄又转而寻求科举入仕。

这一次,王昌龄非常顺利。他毕竟是大学霸,29岁那年就进士及第,被授任秘书省校书郎。

秘书省校书郎,是一个很清闲的职位。不过,正因为清闲,所以许多老臣会被安排在秘书省,相当于等待退休。

对于混日子的人来说,这个职位也不错。每天工作不太忙,还有不少老臣同事。兴许和这些老臣同事搞好关系,也能获得什么消息或机会呢?

但是,这种生活,对于王昌龄来说,来煎熬了。王昌龄不是贪图安逸的人,他要是图安逸,就不会去边境待那几年。

所以,在秘书省待了几年后,王昌龄就去参加了吏部考试,希望能通过考试,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王昌龄参加的是博学宏词科,他很顺利的通过了考试,然后改任河南汜水县尉。

县尉,不是太高的官职,但是好歹算一个有实际只能的岗位,不用像之前那样清闲度日了。

又过了三年,王昌龄又一次因为在博学宏词科中成绩优异,获取了工作调动。这一次,王昌龄改任汜水县尉,不久又迁为江宁丞。

虽然官衔还没什么进步,但毕竟属于稳中向好的状态。

不过,即使是这种微薄的好运,也没有持续太久。

公元738年,四十一岁的王昌龄不知道因为什么事,被贬到岭南去了。

岭南,是著名的流放圣地。当时医学不发达,太温暖的地方各种虫子、传染病比较容易肆虐。所以,贬谪岭南,是一种相当严重的惩罚。

不幸中的万幸是,王昌龄被贬谪到岭南的第二年,他就遇到赦免,被允许回来了。

此时的王昌龄已经四十二岁,功业未久,还在岭南走了一遭,命运不可谓不坎坷。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王昌龄的精疲力尽而放过他。

公元748年,王昌龄51岁的那年,王昌龄有一次被贬。这一次,他被贬去做了龙标尉。

这一次被贬的原因,历史上记载的也比较模糊。据说他的罪行的“不护细行”,也就是他言行有失,生活上有了问题。

但是,王昌龄究竟是怎么言行有失,或者他究竟有什么生活问题,就没有具体记载了。许多记载王昌龄这次被贬的史料,都写的很含糊,什么“不护细行”啊,什么“不矜细行”、“言行相背”啊。

总之,王昌龄的这次被贬,多少有点神秘,谁也没写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不过幸运的是,王昌龄虽然官场不如意,但他还有朋友的关怀。在听说他被贬的消息后,李白还特意写了一首诗安慰他“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就这样,在朋友们的关怀与担忧下,王昌龄再一次踏上了被贬谪的道路。

几年之后,王昌龄终于可以离开贬谪的地方了。此时的他,已经59岁了,估计也熄了少年时的雄心了。

现在的他,什么都不想,他只想着快点回家看看家人。安史之乱爆发,到处都是战火和危险,他很担心他的家人。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王昌龄也没有实现。他路过安徽的时候,被濠州刺史闾丘晓逮住了。然后,大诗人王昌龄,居然就这么被一个无名之辈给杀了。

这么随便的死法,真是惊呆了众人。按照规定,地方官确实不能虽然离开岗位。但是地方官擅自离开岗位,往严重了判,也就是一个流放。闾丘晓直接把人杀了,实在是太奇怪了。

关于闾丘晓为何要杀一个罪不至死的文坛顶流,很多人都认为:闾丘晓是嫉妒王昌龄的文采,所以才擅自杀了他。

然而,这种说法其实不够严密。嫉妒之心确实可能会让人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闾丘晓也没啥有名的作品,王昌龄是文坛顶流。双方差距这么大,闾丘晓就算嫉妒,也嫉妒不到王昌龄头上呀。

捡垃圾的人只会嫉妒别人比他多捡到一个瓶子,但不会嫉妒首富,因为两者的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放到一起比较。

所以,闾丘晓杀王昌龄,真的是因为文学方面的嫉妒吗?

历史对王昌龄的死,只记载了一个“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但是这个“忌”,究竟是“忌”哪个方面,并没有说。

那么多人都说闾丘晓是嫉妒王昌龄的文采,是因为王昌龄文采太好,诗文名气大。可是,有没有什么,是王昌龄有,闾丘晓没有的呢?

还真有一样,是硬气。王昌龄一辈子,从早年不参加科举却去边境,到后来不愿意在秘书监清闲,非要换个工作,结果给自己换到了地方做县尉,再到后来两度被贬。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王昌龄是一个很硬气、很个性的人。

而闾丘晓呢?害怕打败仗,就不去支援同僚,坐视睢阳被攻破。闾丘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软骨头,是一个非常自私自利的人。

闾丘晓的性格和王昌龄的性格正好相反。可能是以前王昌龄的一些言论,戳到闾丘晓肺管子了,也可能是王昌龄被逮捕后的言行,让闾丘晓感到恼怒。

总之,王昌龄的硬气,让闾丘晓觉得碍眼,干脆就借着职务之便,杀了王昌龄。这也解释了张镐杀闾丘晓之前,为何问他“王昌龄的家人,由谁来照顾呢?”

许多人都觉得,张镐杀闾丘晓,是要为王昌龄报仇。但是闾丘晓坐视睢阳城破,本来就是死罪。

所以,说张镐是在给王昌龄报仇,多少有点小瞧张镐了。张镐之所以用王昌龄讽刺闾丘晓,是因为闾丘晓的懦弱和自私,让张镐想起了王昌龄的硬气和磊落,所以心中感慨,才提起了王昌龄这不明不白的杀身之祸。

王昌龄这一生,留下了无数佳句,可是却一直没能一展抱负。甚至就连最朴素的、和家人平和度日的愿望,都因为闾丘晓这个小人的滥用职权而落空了。王昌龄的命运,实在令人唏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