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更何况当时有全国众多超一流的老师对朱标进行教育工作,他从小就被朱元璋以“仁君”的形象进行包装。因其心存仁厚、礼贤下士,深得各王子、群臣和百姓们的爱戴。 《明史·卷115》记载:“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仁爱,心地善良,看到众位弟弟、妹妹们因为某些过错,而受到朱元璋的责罚时,他都要为这些弟弟、妹妹们求情,让父皇不要去责罚他们。如此大爱无私之人,完全没有理由、更不会因为自己的私欲去造自己老爹的反。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朱标为什么不会也不可能造反? 朱标是朱元璋的重点培养对象,更是皇位的指定继承人,造反就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明史·卷115》记载,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者,欲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为之,职此故也。”
朱元璋对太子朱标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他不仅对朱标进行重点的培养,还立朱标为东宫太子,甄选四方名儒前来教导,太子的老师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元史》的主编也是这位被人称为“太史公”的宋濂,在以前太史公是专属司马迁所有。太子朱标在众多文豪大咖的熏陶之下,心里的境界也比当皇帝的父亲要高上许多,这也是朱标反对朱元璋对有功之臣进行严酷打击的原因所在,因为他提倡以仁治国,依法治国。 朱元璋对于太子朱标的变化也是感到欣慰的,也乐见他的接班人能依法治国,把明朝带上一个新高度。因此朱元璋在外巡视或者征战时,就规定让太子朱标进行监国,这里的监国是指代理皇帝处理国事,也就是行使皇帝的权力。明朝的皇位迟早都是他的,朱标更没有理由去冒险,也没有理由去伤害一个处处维护自己的人,造反就等于是打自己的脸。
朱元璋为了锻炼朱标的执政能力,提前让朱标处理政事,朱标成为一国之君是迟早 《明史·卷115》载,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谕曰:“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谬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洪武十年,朱标已经二十二岁了,朱元璋为了锻炼他的执政能力,就让一切政事先让朱标处理,然后再禀报给他。从此朱标开始了长达十五年协助父亲朱元璋处理政务,也正是他宽厚仁慈的性格,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他因与朱元璋在政见上的不同而难行其道,造成了他抑郁而死的原因。
虽然父子两人在执政风格上有很大的出入,但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却从未停止过,就连朱标的老师宋濂被卷入“胡惟庸案”,本来是被朱元璋宣判“死刑”,但在朱标和马皇后的求情之下得以幸免,由此可见,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朱标在英年早逝之前对朱元璋是起到抑制作用,如若他能顺利继承皇位,朱元璋在后来诛杀的大臣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幸免的。
朱元璋的威严是众多皇子不敢逾越的一道屏障 朱元璋是从一个草根阶层,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最后逆袭成为一国之君,这其中的艰辛和磨难是一般人无法体会到的。在他长期从事领导千军万马的同时,也无形中让他在举手投足中拥有了无上威严,这种威严是长居高位后才会形成的。特别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掌握生杀大权,又对开国元勋进行过屠杀,身为朱元璋的皇子们,也是很害怕父亲的铁血手腕,根本就不敢去触犯龙威,造反只有死路一条。
综上所述,朱标根本就没有造反的必要,反正到时候帝王之位都是他的,冒不该冒的风险去抢夺提前掌权,这对于饱读诗书的朱标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就算朱标没有英年早逝,在以他的政治觉悟和朱元璋的威严之下,他也是万万不会选择造反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