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近日,“90后”医生3年间往返城乡10万公里的故事引发热议。

在山东省青岛市大场镇,很多人都知道有个每周往返于市里的大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和大场镇卫生院的医生——袁丁。

2018年,袁丁作为山东省首批业务院长到基层帮扶乡镇卫生院,给当地卫生院带来巨大变化。挂职结束,患者仍然络绎不绝地涌进卫生院,想找袁大夫看病。于是,袁丁打算将帮扶继续下去。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也想回农村看看能为当地患者做点什么,医生下乡总比病人奔波要好。”因为这句承诺,袁丁每个周末,通过医联体,从青岛市开车前往基层的多个乡镇帮扶。

青岛市市立医院基层医疗管理科主任、东院区内科党总支书记,慢性肌骨疼痛专病门诊主治医师袁丁。受访者供图

“卫生院能救人,卫生院的医生能治病”

2018年夏天,袁丁第一次来到大场镇卫生院。大场镇覆盖87个村,有5万余名村民,但门诊中多是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定期开药、取药的患者。跟卫生院的医生们熟络之后,很多医生告诉袁丁:“在基层总感觉前途很渺茫,没什么出路。”当时的卫生院就困在“百姓不愿就诊、医生不敢接诊”的尴尬处境里。

为重振基层医生的信心,袁丁联系青岛市市立医院为大场镇卫生院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急救培训。培训刚结束,卫生院急诊就来了一名因食用花生米而导致气管堵塞、呼吸心跳停止的幼儿。通过急救和及时转诊,孩子活过来了。如果没有这几分钟应急处理,孩子可能已经困于气道阻塞,呼吸衰竭了。不久之后,一名被高压电击中的患者被送到卫生院,患者的呼吸、心跳都已停止,但医生们放手一搏,及时准确地进行气管插管,完成18次心电除颤,他们又实现了一次跟死神抢人的胜利。

多次的急救经历也让卫生院一改在乡亲们心中的印象:咱们卫生院能救人,卫生院的医生们能治病。

完善学科,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大场镇卫生院,袁丁(中)跟卫生院的医生们进行病例讨论。受访者供图

袁丁在大场镇各个村内调研村民们的医疗需求。当时,他发现很多村民都有关节疼的毛病。袁丁正是骨科医生,经过了解,村民们的病治疗起来并不困难,以部分膝关节疼痛病人为例,只需要注射玻璃酸钠即可止疼,但卫生院没有开展这项技术,也没有药,他们只能辗转到县城甚至青岛市区治疗。

袁丁算了一笔账,村民们去上级医院注射,需要子女陪着,然而留守老人越来越多,村头包车看病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一个小的产业,往返的交通费需要近300元,算上挂号费、陪诊费、注射费,一次至少要花费500-800元。2019年3月,在袁丁的倡议下,中西医结合疼痛专科建起来了。因基层医疗机构收费低,报销比例高,专科建起来后,在大场镇卫生院,注射一次玻璃酸钠的费用只需要70—100元。2020年,该专科获评青岛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特色专科。

卫生院的医生们定期到青岛市市立医院学习,一批批新技术被带回来了。袁丁还建起了“联络人”制度,一旦发现疑难病例,他立即联系青岛市市立医院对应科室的医生进行会诊。

发出倡议,让“名医回故乡”

2020年夏天,两年的挂职结束,但患者仍然络绎不绝地涌进卫生院,想找袁大夫看看。后来,袁丁打算将帮扶继续下去了。每个周末,袁丁从青岛市开车前往大场镇,保证至少半天的坐诊。

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大场模式”正在向更多基层医院辐射。作为青岛市市立医院基层医疗管理科主任,袁丁倡议,在市立医院遴选受援医院户籍地的专家骨干,对口帮扶家乡的基层医院,利用休息时间返回故乡,帮助当地建立自己的特色专科,也作为当地的联络人完善医联体的紧密性。

倡议得到了20多名“候鸟医生”的响应,他们利用休息时间从青岛市出发,返回养育他们的土地。大场镇成了袁丁的“第二故乡”,候鸟不再是单飞,而成了群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