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楣老师写的《烂柯》是一部围棋文化随笔集。

《烂柯》是一部围棋文化随笔集,作者是与我相识超过三十年的老朋友胡廷楣老师。按说,这部书稿最配我的胃口,理当开足马力、大步流星地审读完成,然而在看到《一位“遛狗”的求道派棋士》这个题目时,我突然卡顿了,情绪久久难以平复。这篇文章是去年一月曹志林老师猝然离世后,胡老师写的第二篇悼文(第一篇题为《三个电话》,刊于“夜光杯”)。在曹老师病危和去世的短短几天内,我和胡老师电话、微信联系频密。他的两篇悼文,我都是第一读者。为一位逝者、师友,我俩所做的尽管只是“秀才人情纸半张”那样的微不足道,但这份情足够真,也因此当我在一年半后重见此文,便像当年的老名人秀哉那样无理由地“打挂”了!

“打挂”期间,脑子是不会停转的。我想起了与胡老师“三十年陈”的交情。没认识胡老师之前,先拜读了他的不少围棋赛事的报道和棋手的采访。后来赵之云老师送了我一本胡老师的《黑白之道》,这是胡老师对围棋界的一个重大贡献,他利用访谈的形式,记录了学者专家、专业棋手对围棋的认识,这本初版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老书至今翻读并没有过时的感觉。后来和胡老师熟络起来,得到了他惠赠的《境界》,拜读之后,感觉胡老师对于围棋文化的思考已经到了一定境界。这一时期,我的主业是编辑棋牌类图书,编过一本林峰老师翻译的《国际象棋诗文选》,胡老师看到这本书后,便建议我寄赠给金克木和吴文俊二位先生,这二位都接受过胡老师的采访,他们的对话收入《黑白之道》和《境界》。我欣然从命,按照胡老师提供的联系方式,认认真真地写了信,寄走了书。没想到二位先生都有回应,吴文俊先生给我回了信,而金先生虽然没有写信却回赠了我很喜欢的两本书,其中一本还签了名,这都是意外惊喜!

胡老师长我差不多二十岁,忽然在围棋赛场见不到他了。偶尔碰到退休后的他,他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摄影,我心里想:这是疏离围棋了吗?有一回看到预告,胡老师联袂刘知青教授在上海图书馆做讲座,话题是“人工智能与围棋文化”。鼻子底下的讲座,岂能错过?我全程洗耳恭听,并买了一本他俩合著的新书《对面千里》,讲座结束后混在粉丝队伍里求签名,自然被胡老师一眼发现。从这本书中,我明白胡老师对围棋文化的思考并没有因退休而“封盘”……

继续读《烂柯》,看到有关金克木、徐润周、朱铭源、陈祖德、赵之云等逝者的篇章时,我的情绪又一回回地低落、感伤。我记得一年多前,胡老师在微信里跟我说:把写过的围棋文字编一本集子就告别围棋,退役了!他把历年来积攒的棋书也都捐给了上海棋牌院,真有点“断舍离”的果决。胡老师其实是很想写一本《围棋美学》的,他在微信中跟我说:“我已经力不从心。又感觉既要有学术上的高屋建瓴,又要有棋史和技术上的严谨,必须有至少两人(一位美学家,另一位为棋手)组成的团队才行。”(杨柏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