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竟,数字惊人:我军的俄式战机,竟还有逾两百架之多。近年来,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快速迭代更新,早期引进的俄制装备逐渐显得力不从心,难以与现代战争的需求和作战体系相匹配。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军是如何让这些俄式武器发挥余热的。

首先,我们聚焦于俄式战机。我空军目前装备的俄式战机主要有三种型号:苏-27以及其国产衍生型号歼-11、苏-30MKKMK2和苏-35。下面,让我们逐一分析这些战机的情况。

苏-27:我军从苏联和俄罗斯引进了三批苏-27,总计78架,包括单座和双座型号,交付时间分布在1992年、1996年和1999年。苏-27的预期使用寿命大约是25至30年。作为我军的首款三代战机,它在飞行员培养和战术探索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使用频率极高。目前,前两批战机已经退役,第三批预计也将在不久后退出现役,主要承担飞行员训练任务。

歼-11:在1998年至2006年间,我国利用俄罗斯提供的散件组装了105架歼-11,这是基于苏-27的国产型号。尽管后期批次开始采用部分国产部件,但关键的雷达和发动机等核心组件仍然依赖进口,性能与苏-27相近。歼-11最初只能发射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导弹,但后来通过与白俄罗斯的合作,升级为能够发射主动雷达制导的R-77导弹,从而提高了作战效率和生存能力。鉴于歼-11的平均机龄已超过20年,且我军已有更先进的歼-11BG和歼-20,歼-11将不再进行国产雷达和武器的换装,主要在辅助任务中发挥作用。

苏-30MKKMK2:2000年至2005年,我军共接收了100架苏-30MKK和苏-30MK2,分别装备空军和海军航空兵。2018年,网络上出现了苏-30MK2挂载国产霹雳12和霹雳8导弹的图片,这表明我军已经成功破解了苏-30的源代码,解决了与国产武器的兼容性问题。苏-30因其均衡的空对空和空对地能力,在我军中仍然活跃,无论是参与国际演习、战备巡逻还是执行绕岛巡航任务,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然而,考虑到苏-30的平均机龄也超过了20年,且有歼-16作为替代,苏-30MKKMK2也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

苏-35:2016年至2018年,我军共引进了24架苏-35,全部装备空军。引进苏-35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迅速补充先进战机的缺口,另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推力矢量技术和俄罗斯在战机机体结构上的进步,为歼-11D的研发提供参考。但由于歼-20和歼-16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歼-11D项目已经终止,苏-35也未继续引进。尽管苏-35机龄较新,但由于数量有限,本土化改造的成本效益不高,我军并未投入资源破解其源代码,未来也不打算为其换装国产雷达和航电系统,因此苏-35的机载武器将全部依赖进口。

综上所述,我军对于这200多架俄式战机的策略是充分利用,发挥它们在剩余服役期内的最大效能。到了2030年,这些战机中的大部分将退役,而24架苏-35可能会转为专职的蓝军部队,不再需要融入我军的作战体系,也无需依赖进口的俄制武器。届时,我军的航空兵部队将实现完全的“去俄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