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这片位于欧亚大陆交汇处的海域,因其深邃的海水和频发的暴风雨而得名。它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等水道与地中海相连,北接亚速海。

黑海的海岸线绵延3400公里,平均水深1315米,最深处达到2210米,总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东北岸是俄罗斯,东边是格鲁吉亚,北边为乌克兰,西岸有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南岸则是土耳其。

1947年,黑海首次发现了一种名为脉红螺的生物。这种螺以其坚硬的外壳著称,使得当地的捕食者难以对其构成威胁。没有天敌的脉红螺迅速在黑海繁衍,成为了一种入侵物种,令周边国家头疼不已,被视作全民的敌人。脉红螺在中国的黄海、东海和渤海广泛分布,成年螺壳高度可达104至140毫米,宽度约78毫米,形态呈四边形。螺壳由六层构成,表面布满均匀的螺肋,螺体主要为棕色带花纹,黄褐色,以及桔红色的螺口。

脉红螺偏爱近海生活,常栖息在3至15米深的水域,藏身于海泥、泥沙和碎贝壳之中。它们的食物来源多样,幼螺以海洋藻类为食,成年后转为杂食性,捕食蛤蜊、蛏子等生物,甚至食用动物尸体。黑海原本是牡蛎和其他双壳类动物的丰产地,但自从脉红螺入侵后,牡蛎数量大幅减少,给当地渔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脉红螺的繁殖期在每年的5月至8月,水温达到18摄氏度以上时便开始产卵。它们在适宜的水温下生长迅速,黑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其繁殖和生长。当年孵化的幼螺能迅速长到6至7厘米,这也是它们能在黑海迅速扩散的主要原因。

至于脉红螺是如何进入黑海的,通常生物入侵的途径包括引种养殖逃逸、自然灾害、人为放生或丢弃。然而,黑海周边国家并未引进脉红螺,排除了丢弃和放生的可能性。经过调查,发现脉红螺是通过船舶排放的压载水入侵的。压载水用于控制船舶稳定性,防止倾覆,其中可能含有各种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微生物、细菌、小型鱼类以及各种生物的卵和幼体。全球已有500多种生物因船舶压载水传播而入侵他地,脉红螺便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脉红螺不仅是一种受欢迎的食用海产品,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野生脉红螺产量下降,价格随之上涨。市场上的脉红螺多为人工养殖,价格也相对较高。如果黑海周边国家能将脉红螺出口到中国,不仅能缓解当地的经济损失,还可能降低国内市场的价格。美味的脉红螺,是否愿意一试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