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可以做什么?如今,这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成为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一把标尺,刻画出“15分钟文化生活圈”。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实现精神富有,公共文化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载体与途径。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研究课题也是民生考题,不少地方也给出了一些关于“15分钟文化生活圈”的“样本”答案。

“小而美”的书房驿站获青睐。良好的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可以吸引居民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更可以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文化魅力。近年来,城市文化记忆和老建筑改造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多方共同参与共建的城市书房、社区中活跃的文化家等多种类型的公共文化空间逐渐涌出,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比如,济南的泉城书房和泉城文化驿站。一把椅子、几本书,在安静而又充满文艺气息的书房里,安心享受属于自己静谧而美好的空间,这样“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不少市民新的打卡地。

城市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自2011年起,济南市连续举办14届“书香泉城”全民阅读节,每年举办系列活动上千场,受众人数超过4500万人次,已成为济南鲜明的特色文化标识。书房、驿站本着“政府主导、资源共享,融合发展、提升效能”原则,着力于创新引导社区周边艺术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让群众的理想情怀得以安放。

嵌入公共服务的“吧”空间。只有打破地理屏障和时空限制,才能把公共文化资源真正送到群众身边,切实提升公共文化供给的吸引力。济南从现有公共空间入手,突破传统的公共文化馆在城区服务人群和服务范围的限制,利用已有的文化中心和自建文化驿站以及社会力量,将文化驿站嵌入书店、咖啡、影剧院等公共场所,涌现出“茶吧”“书吧”“咖啡吧”等空间。

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成为当前的大趋势,多地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探索策展新模式、新路径,构建蕴涵地域特色、彰显中华文明的物化叙事体系、视觉形象体系与大众传播体系,让市民感受更为直观、更加形象。

“我竟然在省博晕船了!”一位网友在山东博物馆宋元明清展厅感慨。去年,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展示文物内涵,以更生动鲜活、更易接近的方式呈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观众体验到“数字+”时代博物馆的更多可能性。其中《又见运河》实景秀以恢宏大气的音乐、半包围式数字大屏,让市民置身于明代漕船,体验在运河浏览山东河段的两岸风光,沉浸式5D看运河。

近年来,“15分钟文化生活圈”成为许多城市规划的新方向,在这个圈里,满足群众“衣食住行,文体教卫”等生活日常所需并且可以步行可达的生活单元,成为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

2023年12月18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街道)、村(社区)名单,济南章丘区石匣村等20个村(社区)被评选为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社区)。

石匣村以“非遗+梆子+半年+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发展,“过半年”是石匣村世代相传的习俗,聚焦章丘梆子,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办“石匣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丰富戏曲研学、民俗体验、生态休闲、乡奢民宿、精品度假等业态,打响“古韵石匣,乡里乡情”的品牌。马山镇在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后,处于镇核心位置有泉城书房、数字乡村文化展厅、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厅,六大安置区内均设有文化活动中心、健身广场,在未拆迁村庄设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乡村图书馆等文体场馆及设施。

若要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这个“圈”既要够多也要够广,特别是县城、农村等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薄弱的地方,更需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让“15分钟文化生活圈”成为人们的“标配”。

要让这个“圈”更好迎合群众文化口味,让“幸福就在家门口”成为现实,就得以多种方式满足群众的文化追求,还需着手找准具体的“点”。

让公共文化服务热在基层。以人民为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特色,办好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大优势。2023年2月份,文化和旅游部会同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遴选公布了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集中展示了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成果,其中临沂市沂南县以沉浸式情景小剧入选。可以借鉴此类成功经验,以群众参与为主线,激发小戏小剧创演热情,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让群众当主角唱好戏。高手在民间。群众首创、主动参与是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短板的有效办法。重视民间群众自发形成的“泥腿子”式的文化团、艺术团、剧团等发展壮大。扩大“村BA”“四季村晚”“泉水节”等村村有好戏文化活动规模和影响力,举办以群众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艺术节与体育健身比赛,并且颁发奖杯、证书、奖金等,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通过正确处理骨干参与和全民参与的关系,引导带动群众在文化生活中站C位、当主角。

让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覆盖更广。数字技术在乡村大有可为,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方面,可利用数字技术缓解城乡水平不均的“矛盾”。通过互联网、小程序等平台为社会力量搭建平台、开辟渠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通过打造数字乡村博物馆等平台,使村史村志、文学艺术、文化名人、传统技艺等乡村文化资源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直播等方式,甚至可以通过三维、全息等沉浸式体验场馆,实现文化服务场景更新。

期待更多烟火气与颜值并存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出现在人民身边,让品质生活可“圈”可“点”,在恰到好处的半径里,定义理想生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