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之际,中原地区战乱频发,动荡不安,不少士家大族携家带口南渡以躲避战乱。这些南渡的士族,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雄厚资本,使得他们不仅在江南地区得以成功立足,同时还可以左右江南地区政局的变化,对当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形成了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的政治局面,即所谓的“王与马,共天下”。
一、“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产生的背景 “八王之乱”结束后,东海王司马越胜出,一时之间时权倾朝野,随着权力的不断加大,他与晋怀帝之间的矛盾也在进一步加深,双方争斗不止,都在积极争取其他势力,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双方的争斗,对江南地区的人事变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永嘉元年七月,司马越为加强对局势的控制,派出了大量亲信出镇战略要地,其中,琅琊王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邺。出镇建邺期间,司马睿利用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大量拉拢江东士族,成功地在江东地区打开了局面,为他积累一定的政治资本。 司马睿在出镇建邺之后,随着南北局势的不断变换,其独立性越来越强,野心也越来越大,开始积极营造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团体,对江南地区其他势力的发展则予以打压。琅琊王司马睿积极争取琅琊王氏等氏族的支持,为自己在江东地区打开局面,立足江南。其中,尤以和琅琊王氏的王导来往最为密切,王导为其谋划众多,出镇建邺一事,就是王导司马睿出谋划策的结果。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王导一直在司马睿身边出谋划策,随即成为其心腹之人。
永嘉三年,王敦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受到了司马睿的重用。与此同时,司马睿为了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拉拢大量江东士族代表为官,得到了江东士族的认可。司马睿通过与江东士族的合作,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势力,一个以司马睿为中心的集团正在慢慢成型。 永嘉五年三月,司马越病逝,其辛辛苦苦建立的军事体系崩塌,司马睿失去了掣肘,获得独立的状态。同年六月,洛阳被刘聪攻破,晋怀帝被俘。当时的司空荀藩为挽救濒临灭亡的西晋,以琅琊王司马睿为盟主,此时身处江南地区的司马睿开始受到朝臣重视,将其视为挽救西晋统治的重要力量。 司马睿掌握大权之后,抓住机会,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在扩张的过程中,却受到了当时江州刺史华轶阻挠,对于华轶的阻挠,司马睿先礼后兵,先是劝华轶投降,加入自己的阵营,但华轶却一心忠于朝廷,拒绝了司马睿。 建兴元年,司马睿趁华轶内部出现分裂,外部又无支援势力存在时,抓住时机,以左将军王敦为将,率军征讨华轶,华轶战败被杀,江州随即落入司马睿手中,取得了对江州的控制权,其势力范围由扬州扩展至江州,其权势地位大大加强。 华轶之乱后,王敦居功至伟,得以进驻豫章,逐渐取得了对军事力量的掌控,而王导则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琅琊王氏家族中的王导居中辅政,王敦专事征讨,琅琊王氏在司马睿阵营中的势力越来越大,司马睿虽然在江东构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集团,但随着琅琊王氏在其集团内部的势力不断扩张,“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已经基本开始出现。
二、“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确立 王敦自加入司马睿阵营之后,为司马睿独掌大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王敦军事权力的不断扩大,司马睿随即对王敦产生了戒备之心,于是采取措施加以制约,导致二者的矛盾冲突不断加深,而这也为以后政治格局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王敦自进驻豫章后,再次平定了流民起义杜弢之乱,平定杜弢之乱之后,王敦权力再次大增,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封汉安侯,掌握六个州的军事指挥权,他与身处中央的王导互为声援,使自己家族的权势和地位不断增高。到司马睿登基称帝后,琅琊王氏的势力已经遍布朝野,掌握着地方和中央的军政大权。 司马睿起初由于声望不足,需要借助琅琊王氏等士族的力量,为自己赢得一定的政治资本,但是由于御下失法,使得琅琊王氏在朝中的势力逐渐坐大。甚至当司马睿登基之时,当着百官的面,命“王导升御床共坐”,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琅琊王氏的权力有多大,以至于社会上都流传“王与马,共天下”之语。这种局面,对于热衷于皇权独揽的司马睿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他决定采取措施,企图扭转皇权与士族之间不平衡的局面,以保证皇权的独尊地位。
司马睿与琅琊王氏的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司马睿在朝中开始启用新人,刻意打压、削弱琅琊王氏在朝中的势力,架空并疏远王导。与此同时,司马睿又进一步借助宗室的力量,控制湘州,加强对王敦的监控。太兴四年五月,司马睿经过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已经对王敦形成了包围态势,而王敦也不是坐以待毙之人,随即起来反抗,二者的矛盾已经势如水火。 永昌元年(322),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在武昌起兵,进攻建康。王敦起兵后,身为梁州刺史的甘卓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极大可能将王敦之乱镇压下去,却犹豫不决,态度不明,使得王敦轻而易举攻入建康。王敦进入建康后,司马睿本人含恨而死,而梁州刺史甘卓也被王敦的亲信所杀害。这场争斗以江州刺史王敦的胜利而告终。 王导之乱后,东晋的门阀政治初步形成,朝野之中的门阀势力不断膨胀,“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得以确立。
三、琅琊王氏权力的衰落 永昌元年(322年),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琅琊王氏权倾朝野,尤其是王敦,手握精兵,是皇权稳固的一大重要威胁。于是晋明帝积极采取措施,开始削弱王敦的军政大权,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皇权开始出现复兴的迹象。 王敦把持朝政之时,为了扩大自身的家族势力,大肆杀戮与其利益相左的士族群体,破坏了其他士族的利益以及士族之间的平衡,逐渐失去了士族集体的支持,与此同时,琅琊王氏的内部也出现了分裂,这为晋明帝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来铲除王敦在朝中的势力。 王敦随着权势的不断增长,野心也逐渐增大,企图与钱凤图谋篡位,但二人的计划却在一次酒后泄露,被晋明帝得知。晋明帝得知王敦意图谋反,一边稳住王敦,一边积极联合南北士族进行抵御,大胆引用流民势力参与战事,以加强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在晋明帝的全力准备下,王敦的第二次起兵很快被镇压了下去。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王导的第二次起兵虽被镇压,但晋明帝并未对其赶尽杀绝,而是对琅琊王氏在朝中的势力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同时继续让王导担任一定的官职,如此一来,既平衡了朝堂中各方的势力,又加强了皇室的权力,使得“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松动,打压了士族势力,强化了皇权。
总结
“王与马,共天下”政治格局的形成,可以说是晋元帝司马睿一手推动的,起初,他为了提高自己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遂重用江东士族,江东士族虽然在其登基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却在司马睿登基称帝后权力日增,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终使得司马睿自掘坟墓,死在了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江东士族手里。
随着晋明帝的继位,在晋明帝的打击下,琅琊王氏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使得这一时期的皇权得以加强。尽管如此,“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还是未彻底消除,而是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政治状态。
参考资料:《两晋南北朝史》《两晋之交江东政局变迁》《东晋门阀政治》《两晋南朝政治史稿》等相关资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