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对这个孙儿实在不放心,所以晚年便亲自教导他。为了让孙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朱元璋对朱允炆要求很严格,每天天不亮,朱允炆就必须赶去学习政务。 然而等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却变得懒散起来,常常太阳都出来了,他都还没有去上朝。于是有大臣就上疏: “高皇帝鸡鸣而起,昧爽而朝,未日出而临百官,故能庶绩咸熙,天下乂安……今乃即于晏安,日上数刻,犹未临朝……非社稷福也。” 就是说当年朱元璋每天鸡鸣时就起床,天没亮就上朝了,可是如今朱允炆天大亮了还不来上朝,这样做实在不是社稷之福。朱允炆听后,也觉得自己这样不对,于是答应改掉。

但是这名大臣的进言,让朱允炆心里很不是滋味。两个月后,这名大臣再一次向朱允炆进言,这次朱允炆大怒,便将其贬到地方去做官。紧接着,靖难之役就爆发了。 朱棣夺得皇位后,开始清算建文旧臣,许多人都因此惨遭灭族。而这名大臣当时已经回京,在朱棣要斩他的时候,此人拿出一份奏折,从而保住全家性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名大臣叫尹昌隆,是洪武年间的榜眼,深受朱元璋的器重,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尹昌隆此人学识渊博,且性格耿直,所以他才会毫不避讳地向朱允炆进言。 他第一次上疏之后,朱允炆就对他很不满,只是不好处置他。第二次他以地震为由,再次向朱允炆进言,这次朱允炆就大发脾气,将他贬为福宁知县。任福宁知县一年后,尹昌隆才再次被调回京城。 这时候靖难之役已经展开,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建议下,朱允炆先后派耿炳文、李景隆去退敌。尹昌隆见因为皇室内部的争斗,而导致民不聊生,他再次向皇帝进言,希望能平息战争。

他在奏折中说: “今日之事,而北来奏章有周公辅成王之语,不若罢兵息战,许其入朝……” 意思是燕王不是说自己效仿周公辅成王吗,那陛下不如准许他的建议,让他进京来辅佐您,这样就能平息战争了。他甚至还说,关键时刻就算让出皇位都可以。 可见这个尹昌隆虽然有些学识,但目光还是短浅了些。都知道朱棣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真的放他进京,他还会放过朱允炆吗?而朱允炆如果真的答应此事,那不等于是引狼入室吗?

当时上级官员收到这份奏折,知道此事肯定行不通,说不定还会引发皇帝大怒,于是就扣留了下来,没有呈上去。后来朱棣就顺利进入南京,并且开始清算建文旧臣。他写了一张“奸臣”的名单,很不巧,尹昌隆的名字也在其中。 朱棣先后将黄子澄、齐泰等人诛杀并灭族,之后派人将尹昌隆抓来处置。朱棣都没想过要审问尹昌隆,就直接下令将其全家处斩。在此危难之际,尹昌隆立马想起自己当初写的那份奏折。 史书记载: “将就刑,当陛下大呼:‘臣曾上奏劝以位让陛下,奏牍尚存,可覆案也!’” 就是说刚要行刑的时候,尹昌隆就对朱棣大喊,说自己曾写过一份奏折,建议朱允炆将皇位让给朱棣,而这份奏折应该还在,可以派人查一下。

于是朱棣派人去查,果然找到了这份奏折。朱棣看后,随即下令放了尹昌隆全家,还升任他为左春坊左中允,后来还让他辅佐皇太子朱高炽。就这样,尹昌隆凭借一份没有递上去的奏折,救了全家性命。 之后,尹昌隆一直得到朱棣的重用,可惜因为他性格太过耿直,所以得罪了吏部尚书吕震。在吕震的陷害下,尹昌隆全家被杀。直到吕震死后,他才沉冤昭雪。 其实按照尹昌隆这样的性格,是很难在官场上混的。当初他能够得到朱棣重用,还是全靠那一份奏折。因为一份奏折,他保住全家性命,最后却因为自己的性格,再次害了全家性命。 (参考文献《明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