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211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来是高高兴兴出去旅游,谁想到回来的是两口子的遗体。”
前不久,一则新闻引发了全国网友的震惊和唏嘘:大连一对中年夫妻前往南方旅游,因突发中暑抢救无效相继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小时。
短短半天时间,两条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很多人都在问:中暑,真有这么严重?
其实,这已经不是个例。
中暑不是“热着玩玩”的事,它真的能要命!
你可能以为中暑就是出点汗、头晕恶心,喝瓶水歇会儿就好。但真正致命的是“热射病”,它是中暑最严重的阶段,死亡率高达50%以上。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热射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明确指出:热射病是一种以体温升高至40℃以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命症,如果不及时处理,死亡可在数小时内发生。
也就是说,热射病不是“慢慢热死”,而是“迅速崩溃”!
炎炎夏日,其实比你想象的更危险
南方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仅2023年夏天,该院因热射病死亡的患者已超20人,最小的只有28岁,大多数都是在高温高湿、通风差的环境中长时间活动导致。
而大连这对夫妻的悲剧也正是出现在类似的情况——他们在南方某景区登山,全程几乎没有遮阴,气温高达38℃,湿度超过80%,中暑症状出现后以为只是“缺水”,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别再以为只有在工地、跑步、军训才会中暑!
日常出游、逛街、甚至在不开空调的家中,只要遇上高温高湿、通风差、长时间暴晒,中暑都可能发生。
中暑的“杀招”并不在表面,而在你没察觉的时候
很多人中暑前没有明显预警,甚至还能说笑聊天,但从“轻微不适”到“意识模糊”可能只需要几十分钟。
热射病来临前,身体会发出这些信号:
皮肤干热却不出汗:是的,不出汗反而更危险,说明身体的散热机制已经崩溃。
头晕呕吐、步伐不稳:中枢神经受影响,协调功能受损。
说话含糊、意识模糊:已经进入热射病前期,必须立刻降温并送医。
很多人以为出汗多就是中暑,其实这是“热衰竭”的阶段,一旦进入热射病,连汗都出不来了,体温飙升、器官衰竭,死亡只是“分分钟”的事。
为什么夏天更容易“杀人”?背后其实是一个致命公式
高温 + 高湿 + 长时间暴露 = 热射病高危组合
为何“南方更危险”?因为高湿度会让汗液蒸发受阻,身体散热困难,即便温度没有“爆表”,也可能中暑。
而我们身体的核心温度一旦失控,就像一台不停歇的发动机,器官会一个接一个“烧坏”。心脏、肝脏、肾脏,甚至大脑,都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出现“系统崩溃”。
2023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热射病患者平均抢救时间窗口不超过4小时,每延误1小时,死亡率增加12%。
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中暑?看看你中招率有多高
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抗热,以下几类人群是热射病的高危对象:
- 老年人(>60岁):散热功能下降、基础疾病多。
-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人。
- 肥胖人群:脂肪层厚,散热更慢。
- 饮酒者:酒精会扩张血管,增加脱水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人隐隐约约感觉不适,却以为是疲劳或中暑“正常反应”,结果错过了黄金救命时间。
如何判断是不是“要命”的中暑?这3点必须牢记!
不是所有中暑都一样,关键看是不是进入了热射病阶段。以下3点是“红线”:
- 体温超过40℃,且不降
- 意识不清,精神状态异常
- 皮肤干热、呼吸急促、脉搏快
出现这三条之一,就要立刻送医抢救,不是喝水、吹空调就能解决的事!
真遇到了咋办?抢救时的黄金30分钟这么做!
如果有人出现严重中暑症状,千万别等救护车来了才开始处理,黄金救命时间是前30分钟!
立刻转移到阴凉处。哪怕是树荫、车里开空调也好。
脱去多余衣物,帮助散热。
用湿毛巾、冰袋敷在腋下、颈部、胯部等大血管区域。
不要强行灌水,意识不清时可能造成呛咳、窒息。
一边物理降温,一边呼叫120! 热射病不是靠“熬过去”的,它需要专业抢救和降温,不能大意。
夏天要命?不是耸人听闻,是你没当回事!
过去我们总听说“防寒保暖”,但其实,高温的杀伤力更可怕。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2024年中国有超过50个城市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最高值,极端高温正在成为常态。
你以为的“热几天而已”,可能就是别人生命的终点。
预防热射病,记住最关键这几条!
- 避开正午时段出行(11:00—16:00)
- 穿浅色、宽松透气衣物
- 多喝水,别等口渴才喝
- 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在高湿环境中
- 家中老人、孩子要重点关注体温变化
真正的健康不是熬出来的,是防出来的。
写在最后:别让悲剧,成为你以为的“小概率”
大连夫妻的悲剧,不是偶然,也不是天灾,而是严重低估了夏天的“威力”。
中暑不是小病,热射病不是稀有。它可能就在你忽视的一次晒太阳里,就在你“热一会儿没事”的侥幸里。
这个夏天,请为自己和家人撑起一把“防暑的伞”。别等悲剧敲门,才知道什么是“来不及”。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热射病诊疗指南(2024年版)》
[2]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热射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2023年6月
[3] 国家气候中心.《2024年中国气候公报》
[4] 科普中国.《中暑和热射病有啥区别?怎么处理?》.2023-07-15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