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一个月前刷到这样一条小红薯——

(小红薯截图)

虽然《如懿传》墙倒众人推的事儿早有耳闻,但到了这种“饥不择食”的程度还是挺让我的大开眼界的。

原帖的评论区已经有不少人提到“执笔无定法”的古人观点,并且也贴了一些图片,但评论区顶得最高的却是这条——

(小红薯截图)

这算是如今古装剧科普or纠错的一个常态的,大家并不是基于知识的讨论,而是基于情绪的发泄和立场的助阵。如果差错或疑问是背离自己需求或立场的,那就是不重要或者演员以外的责任,如果这个问题;反之,那就是伤古害今的大事故大问题。

拿笔这个问题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如果仅在知识的范围里讨论的话,本可以成为一个特别能够体现古古差异、古今差异,以及人们对于“传统”的记忆塑造的案例

比如评论区有人贴出来对比的、认为是正确的《甄嬛传》中的执笔方式,是新中国建立以后被大力推广的“五指执笔法”

(《甄嬛传》剧照,小红薯评论区贴图)

(于右任使用“五指执笔法”,图/《执笔的流变 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

(五指执笔法)

这种执笔方式却不是历史的主流,甚至在现当代,许多不是从我们书法教育而来的人,如民间画匠、港台及其他汉文化浸染过的地区,也大多不采用这种执笔方式。

比如评论区里有人贴出来的日剧《新选组青春录》剧照,看起来使用的是三指单钩法

(《新选组青春录》剧照,小红薯评论区贴图)

(李萧锟[台湾书画家]使用“三指单钩法”,图/《执笔的流变 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

(日本空海《执笔图》)

这种方式十分类似于平常写字(硬笔书法)所用的方式(类似,不是等于),但和《如懿传》中的并不一样(贴图网友以为是一样的)。三指单钩法虽然并非历史上的主流,却也是出现过的,算是一种有过渡意义的执笔方式。

有意思的当然还是得看评论区了,熟悉的味道又来了。如果日本和中国相似(“相似”往往靠的是“感觉”和主观观察力),那就是日本学中国的,那这次的结果“背刺”了一些网友的立场,忽然又变成了“学骗了”“没学到位”。更有意思的是,贴出日剧截图的网友还回复了一句“有道理”,像极了一些警讯案例里反诈APP疯狂报警、自己也看出疑惑,但依然把钱转出去的主角们。

(小红薯截图)

《如懿传》剧照里的执笔方式更像是“三指双钩法”,只不过由于护甲的存在,无名指和小指显得过于醒目了。

(《如懿传》剧照,小红薯评论区贴图)

(清代仕女画中的“双钩法”,图/《执笔的流变 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

“三指双钩”是一种明代之后较为主流的执笔方式,出现在《如懿传》中并无不妥,甚至于如果放在此剧开播之时或者将周迅换成内娱流量小花,这个剧照都足以买好几篇通稿夸剧组是如何考究、如何用心了。

(从花想看乾隆皇帝用的是“三指双钩法”)

(日本书道中的双钩与单钩执笔法)

这也是如今古装剧考据让我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一样的剧照、一样的文物,文字内容和观点立场却是随意书写的

如果说,这是一些科普账号拿钱办事之举,我还能理解一下,毕竟我一直认为我之所以还能在这里“大放厥词”主要还是缺点人民币动摇我。但真正让这件事丧失意义的恐怕还在于,怎么写都有人信,不论文字内容和图片相差多远,或者是文字内容上下文如何矛盾,只要写上几句让人能看清立场且立场符合看客意图的话,再多多推动一下对立的情绪,那这篇科普不但能成立还能爆文+高赞

一方面是,如今的古装剧目标观众几乎等同于流量经济的粉丝,大家都想来捞一笔之余也失去了正常秩序。

在这次风波之前,《如懿传》最大的负面新闻来自于男女主角的片酬加起来接近1.7亿(后续报道说两人的片酬在五千万档),当时大家认知的“电影咖”纷纷下场拍古装剧,虽然口碑见不得多好,数据也不到现象级爆剧,但大把大把的热钱让这个畸形市场依然能运转起来,而且转得飞快。

(2016年前后关于明星天价报酬的报道)

更重要的是,大家认为古装剧,尤其是古偶剧是有所谓的“底盘”存在的,也就是不管多烂的剧本、多差的演技,只要剧组的配置有噱头,再加几个待爆已爆的流量生旦,整体控制一下成本,这个项目就有钱赚,无非就是大赚小赚罢了。造出“208万”梗的郑爽版《新倩女幽魂》(后改名《只问今生恋沧溟》)就是一个这样的古装项目,有高知名度的经典IP,加上有流量的男女主角(男主角为侯明昊),如果不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几乎是不愁亏本的。

(2016年前后古装剧“不愁卖”的新闻)

在这种情况下,看古装剧的人就是那些了,那么关心古装剧服化道考据的也只有那些了。基于影视剧的考据,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影评剧评,多多少少都需要“蹭”点影视剧的热度,这个热度不是宽泛的数据,而是看过影视剧的人。当这批人中普通观众的占比越来越少,流量经济下的粉丝越来越多,影评剧评也就成了粉黑战斗里的武器,考据的实质也就无人问津,大家看的只有作者的表态和站队

另一方面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要达成普通观众心中的“考据”等级其实比想象中容易许多,因为大多数古装剧考据只是在对比形象有没有文物出处,然后对照一下像不像而已

我给大家举个不得罪人的例子,下面这个截图是某个短剧里出场几个镜头的小兵甲乙丙丁,我完全可以说这个形象来自于杨家湾汉墓的兵马俑,说头上戴的是武弁,身上穿的是短襦,然后再聊一些关于杨家湾墓主可能是周勃、周亚夫的历史八卦,一篇一两千字的关于这个短剧服饰考据的科普文章随随便便就凑出来了。

(短剧截屏)

(陕西杨家湾汉墓)

但实际上呢,这就是一部最普通的追妻言情古装短剧(对,就是短剧),是古装,但算架空,按照短剧的预算这些服装也不会像古偶剧那样专门制作准备,粉丝还要为谁穿了谁的旧衣服而扯头花,自然也就不存在考据这回事。即便如此,你要我夸,我还是能扒拉一些截图、配上一些文物图,最重要的是我要写上符合立场与情绪的大白句子。很多古装剧考据博主,做得就是这样一件事,越是短视频、微博、图文贴这种碎片化的传播,越适合这种考据,就像盲人摸象,一次就给你摸一个部位,然后告诉你摸了一个史前大恐龙,想必也没人会察觉,能察觉的人也不靠看这种考据贴学习了,更别说这类古装剧的目标观众了。

即便是对“考据”稍有要求,那要达成这个高度也比很多人想象中容易。因为影视剧本身只是一个视觉上的呈现和还原,在网上下载几张图照着外形做就行了(欢娱最拿手了),但剧组的服装和造型设计师如果连这点照葫芦画瓢的能力也没有就不用混了。尽管这种方式会在很多细节上出现偏差,尤其是在一些款式结构上由于设计师的惯性思维而“想当然”,可相比很多问题这已经是十分细微的“小节”了。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拍剧照,尤其是一些模仿古画姿势的剧照或特别调色的海报,非常出片、非常唬人,不论是影视剧还是一些古装kol写真。

比如我每次聊陈同勋(刚聊的见《》)就会有人提《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至今也能在小红薯上有人盘点这部服化道,认为这是一部有遗珠之憾的古装剧。然而这部剧就是典型的网图考据,乍一看似乎哪儿哪儿都能找出对应的文物,但细究就是东拼西凑的,更滑稽的是全剧上下都没搞明白那个时代的服饰不像设计师以为的那样开衩(详见《》)。但卖相的的确确够唬人了,这都唬到2024年了,按照目前的古装水准下去,早晚唬到“87红楼”的高度。

(网络截图)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剧照)

(西汉马王堆出土信期绣)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剧照)

(战国江陵马山楚墓出土龙凤虎纹绣)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剧照)

有意思的是,这部剧里也出现前面提到的汉军武弁,短剧的含金量还在进一步上升。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剧照)

(陕西杨家湾汉墓)

这也是目前古装剧达成“考据”成就容易的另一个原因,由于现在古风服饰产业发达,不论是所谓复原款还是不同风格的“仙”服、古装都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渠道直接采购,而且啥都是现成的,约等于一件起订的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了。

(网购平台上可以买到各类风格的服饰配件)

甚至于都不用这么麻烦,直接去某宝某多多上采购,不仅不用授权费,还有大把店主还抱着“被翻牌”的心理抢着帮你宣传影视剧,去小红薯或短视频平台上发一篇类似“我家的衣服上XXTV”包装自己。

所以,这本就是一个共赢的局面。明星有钱赚,粉丝有剧吹,剧组有工开,平台有热榜,店家有货卖,博主有饭恰……就连那些馆藏文物的博物馆们都忍不住吸上一把,好冲一把宣传的KPI。大家努力维持着这个其乐融融的美好席面,只有较真的人是小丑

可能会又理中客这会儿要跳出来说了,“让你好好分析,没让夹带私货,你挨骂是你活该”。但事实就是,科普一旦要扒细了、较真了,阅读门槛就变高了,剧组、店家、粉丝等等不见得看得懂你到底在分析什么,但人家看得出你的情绪没表演到位(夸得不够或者黑得不够)。

话题回到开头的这个关于《如懿传》拿笔姿势的小红书帖子下有人贴的日剧《新选组青春录》剧照的评论区域,贴图的网友只是提出了一个日剧中的对照组,并且从他认同“日本学中国学书法学偏了,没学到位”的回复来看,他对执笔不了解,更无所谓的站队,也就是所谓的“路人”。但就是因为这张图的出现并不符合一些人的立场,这个网友的行为就成了“专门找了张图来洗”“说话要评良心”,并且开始了常见的论点转移。

(小红薯截图)

在这场流量、利益、情绪裹挟下的泥石流里,已经不是一只脚踏进后需要选择方向的事儿了,而是除了顺流而下,剩下的全部会被一股脑冲毁。

如果我们能好好去讨论拿笔的问题,它本来应该是非常有趣的。执笔方式还跟服饰考据有点那么几分相似,起居方式、家具形制、书写材料、制作工艺、笔的形制等,以及理念取向、理论传承、流行崇拜等等,都是影响因素,而到了具体个人,又有个人的理解、偏好和选择……放在影视剧里,这些既可以成为历史背景的还原,也可以是角色人物的塑造。

(各种不同的执笔方式)

(早期流行的握管法)

(早期流行“二指单钩法”,图/《执笔的流变 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

执笔和穿衣,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古人生活与趣味的入口,这些本应该是古装剧服化道科普的初衷,至少在我看来应该是这样的。就像泥石流之下,本来可能是村庄,可能是林场,可能是景区,可能是山道,是万千生灵万般风貌,但最后却只剩下一种样子。

更可悲的是,顺流而下看似是泥石流中的唯一选择,却也不是一个正解。那些顺流而下的选择,说不定就在某个很小的关口因为一些根本不知道上纲上线的发言、表情包、头像而滑倒覆灭。即便“苟”到最后,也是一身泥泞和灾疫。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