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阵地》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该剧以1938年至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运动为背景,全景展现抗战背景下,中国文化界以笔为枪、坚守文化阵地的壮阔历史。

《阵地》从选题策划到剧本写作,到实际拍摄经历了怎样的创作过程?演员在饰演角色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和体悟?研讨会中,主创团队进行了分享。

现场

总制片人严从华表示,《阵地》是其从业三十多年来 “压力最大的一部戏”,他介绍,《阵地》在2024年1月开机,天气特别冷,剧组一大半人感冒,但没人有怨言,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让他尤为感动的还有编剧钱林森的拼劲:“钱老师70多岁,要把200多个人物‘码’成戏,每天看海量资料。”

《阵地》的创作也向故事里的前辈名家们的家属征求了意见,“我们提前找夏衍、李克农、田汉、郭沫若的后人交流,他们给了很多遗物、剧照,还介绍了许多父辈的生活习惯 —— 比如夏衍喜欢养猫,剧里就加了猫的细节。后来家属喊演员不喊名字,都叫‘外公’‘姥爷’‘爸爸’,郭沫若的女儿跟王劲松说‘你是塑造我父亲最完整、最好的’。”严从华谈道。

《阵地》的导演高希希将该剧定位为首次全景式展现桂林文化抗战的影像史诗。“创作中,我们着力刻画周恩来、李克农等共产党人的战略远见,以及郭沫若、夏衍、田汉、陶行知等文化巨匠以笔为枪的文化救亡壮举。为准确塑造这些文化精英,剧组深入研读史料,力求神形兼备。此外,我们也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如艾青朗诵、张曙追思等场景,均通过艺术加工产生了强烈情感冲击。”

高希希也表示,《阵地》在叙事结构上,“用‘双线叙事’把正面战场的残酷血腥和后方的紧张焦灼相结合。比如李克农领导八办转移文化人士、物资的惊心动魄,与夏衍、田汉在岩洞印刷《救亡日报》的坚忍不拔,这两种场景对比,才能揭示‘用枪守家园,用笔守人心’的抗战本质”。人物塑造中,“拒绝把文化人‘脸谱化’,他们既有爱国主义的情感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郭沫若大气磅礴,夏衍沉稳持重,陶行知孜孜不倦,田汉激情澎湃,安娥缜密坚忍,每个人都有血有肉”。

《阵地》剧照

现场,剧中饰演郭沫若的演员王劲松、饰演安娥的演员王丽坤、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刘劲、饰演田汉的演员张博也分享了角色感悟。

王劲松表示,饰演郭沫若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创作旅程。他力求超越网络上的碎片化印象,全面研究郭老在抗战时期的文稿与事迹,着重展现其作为文化旗手,团结文艺界力量,汇聚于党的统一战线下共同抗战的卓绝贡献。他认为,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通过这部剧展现中华民族于危亡中迸发的文化力量与精神斗志,意义非凡,能为当代青年提供跨越时空的精神楷模。

王劲松饰演郭沫若

王丽坤表示,她通过查阅资料、与后人交流及导演指导,逐步理解了安娥这位早期觉醒的进步女性从领导学运到成为情报骨干的坚毅品格。表演中,她特别注重捕捉角色“刚与柔”的平衡,无论是展现地下工作者的智慧果敢,还是处理与田汉相处时的生活温情,都力求让人物既有钢铁意志,又有细腻情感,从而更加真实、立体、动人。

王丽坤饰演安娥

刘劲分享了饰演周恩来的光荣。他表示剧中周恩来的戏份虽不多,却是凝聚文化人的“精神坐标”与“温暖大树”。为贴近形象,他在严寒中坚持减肥。他引用秦怡回忆周恩来同志“如浴春风”的君子之风,努力在表演中传递这种兼具智慧、温度与强大精神力量的领袖气质,展现其在文化统战中的深远影响力。

张博坦言饰演田汉是挑战与幸运并存。田汉作为国歌词作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影像资料稀缺。他通过研究田汉作为戏剧改革者、南国社创始人的经历,以及他亲赴前线记录战争、创作激励全民的往事来构建角色。他特别提到与安娥的情感戏是剧中珍贵的温情线索,为宏大叙事增添了人情味。他希望自己的演绎能让观众看到,田汉不仅是一位文艺大家,更是一位在文化阵线上为民族存亡奋笔疾书、呐喊冲锋的英勇战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