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央视出手,必是佳作。”

如今看来,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最近一段时间,央视档宛如“杀”疯了。

从《长安的荔枝》到惊险刺激的《扫毒风暴》。

只要推出一部剧,就能掀起全民追剧的热潮。

这不,前天又一部爆剧《浴血荣光》横空出世,开播收视率直接突破1.5%。

不仅如此,就连央媒也亲自下场点评,每句话几乎都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01、央媒背书,排面拉满

要问哪种电视剧属于经久不衰的类型,那非抗战剧莫属。

或许是因为我们国人骨子里自带热血与不屈;

导致抗战剧总能轻易触动我们的心弦。

因此,抗战剧也是导演们的心头好。

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不同类型的抗战剧与大家见面。

但很少有一部剧,排面能与《浴血荣光》相提并论。

说起这部剧,大家或许都不觉得陌生。

毕竟早在开播之前,不少观众都“翘首以盼”。

尤其是看过《问苍茫》的粉丝,更是无比的期待这部接棒之作。

不过,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观众们可是苦苦等待了两年,才等来了首播的消息。

2天前,《浴血荣光》正式入驻黄金档。

不得不说,他不愧是观众们期待已久的“剧王”。

还未正式开播,排面直接拉满了。

“《浴血荣光》今晚在总台开播。”

先是央视新闻发文,为这部剧进行了预热报道。

紧接着,7.30的新闻联播再度推荐。

随后,央广网也亲自下场,对剧集进行了点评。

“该剧给历史赋予了新的美学表达。”

好家伙,央广网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尤其是那句,“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英雄谱”;

更是将这部剧的历史厚重感与英雄主义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起初,人们看到央广网的高度评价,认为有些言过其辞。

但当《浴血荣光》播出后,大家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央媒的评价是真的!”

“别看他没提演技,但是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02、三大亮点之剧情

其实,不怪央媒对这部剧的评价如此之高。

毕竟,它确实有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无论是节奏、叙事还是人物刻画,都与传统的抗战剧不同。

尤其是它的三大亮点,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为之倾倒。

咱们先来说说,它的亮点之一剧情。



纵观以往的抗战剧,他们的剧情往往围绕着主人公展开。

只要有主人公在的地方,其他人自动沦为了配角。

有些“神剧”的主人公更是夸张。

几乎是“开局一杆枪,输出全靠瞎编造”。

可历史从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庞大的人物群像。

于是,《浴血荣光》选择让无名者与伟人共享历史舞台。

它没有刻意去塑造某个无所不能的英雄人物;

而是将视角投向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的无名者。

被敌人残忍杀害的青年战士、昼夜印刷传单的工人、默默付出的妇女队伍……

这些在历史长河中并不起眼的身影,却在《浴血荣光》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剧中的林育才一家,父母、儿子、儿媳,个个都是革命斗士。

为了传递情报、缝制军装、运送弹药,他们前仆后继地献出了自己生命。

虽说林家没有出现在任何历史教科书里,但其背后却是千千万万个人民的化身。

在这一刻,无名氏们不再是背景板上的模糊身影,而是革命中有情感有梦想的鲜活个体。



不仅如此,剧中对领袖人物的刻画也充满了人性的褶皱。

他们不再是神坛上的偶像,而是和我们一样会迷茫犯错的普通人。

毛教员会因战友的牺牲,悲痛不已地落下眼泪。

周恩来会在下决策时,反复犹豫思考。

朱德会因起不起义与张国焘拍桌子叫板。

这些不完美的瞬间,瞬间拉近了角色与观众的距离。

03、三大亮点之叙事节奏

正所谓,剧情要想妙,全靠叙事节奏带。

一个好剧,除了要有出色的剧情,还要有恰到好处的叙事节奏。

《浴血荣光》这部剧的叙事节奏,安排得就十分巧妙。



在传统革命剧中,叙事节奏往往按照时间线展开。

基本上都是从0到100的完整覆盖,跨度动辄数十年。

对于重大节点的描述,往往是一带而过。

尤其是南昌起义,上一幕是枪声响起,下一幕就变成了起义成功。

但在《浴血荣光》里,南昌起义被拆解成了事件链。

从周恩来与贺龙密谈的谨慎;到朱德设宴麻痹敌军的谋略;

再到最后叛徒泄密导致起义突变,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

最后,这些细节拼凑在一起,给观众呈现出了两个终极命题:

“为什么要革命以及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细节性的叙事手法,让历史事件不再是冷冰冰的时间线,而是充满了温度的画面。

观众仿佛能穿越时空,亲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04、三大亮点之人物

最后一个亮点,就是人物的刻画。

王仁君饰演的毛教员登场便引发惊叹。

原因无他,只因为他抓住了教员身上的“温度”。

听闻同志牺牲时嘴唇的颤抖,演讲时脖颈暴起的青筋,

这些细节无不透露出王仁君对角色的深刻理解。

除此之外,剧中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精彩。

王志飞用沉默点头传递朱德的运筹帷幄。

侯勇借烟斗斜叼的痞气演绎贺龙的草莽智慧。

曹磊三句台词便让蒋介石的阴鸷穿透荧屏。

这些演员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历史人物从书本中“请”了出来。

结语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浴血荣光》的成功给影视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

观众需要的不是快餐式的情感刺激。

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触摸到历史温度,感受到人性光辉的作品。

革命,也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热血和生命浇筑的信仰长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