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只有名字一样,才能有身份认同,才有归属感?
6月26日,香港立法会议员何君尧提出了一项建议:给香港皇后大道改名,并且移走女王雕像,如果不移走可以增加林则徐雕像。
这个建议引起广泛热议,有网友认为有必要改名,也有网友认为没必要改。
到底该不该改?

何君尧建议
近期香港特区立法会大会召开,议员何君尧提出了一项建议,他认为:
香港是联通世界的桥梁,责任也是双向的,但是在香港很多地方、街道、公园的名字用的还是英国皇室或者殖民地官员的名字,就像一个“诅咒”“催眠”一样,让香港人民忽略了殖民者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历史观也被扭曲了。
“(觉得)天天去维多利亚公园挺好,但忘记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对香港、对中国内地造成了什么伤害。”

当然,何君尧也不是说要把所有东西都作废,但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比如把皇后大道的英文名“Queen's Road”改成“Wong Hau's Road”,把维多利亚公园改成“多维利公园”。
此外,他建议把维多利亚像移走,如果不移走,那就加上林则徐的雕像,让香港人民牢记曾经被殖民的历史。
这个建议引起网友热议,对于“是否要改名”,大家站成两个阵营。

皇后大道,是香港历史上的第一条街道,建于1841年,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殖民烙印,原名为“Queen's Road”,也就是“女王大道”的意思。
这么多年来,它见证了香港的风风雨雨,是香港的重要地理坐标。很多香港人从小就在这条街上长大,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
而且,它还因为罗大佑的那首《皇后大道东》,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

维多利亚女王雕像,原有的铜像在二战期间被日军破坏了,战后的复制品被搬到了维多利亚公园,也成了香港的一个标志性景观。
何君尧为啥会提出这样的提议呢?这可不是他心血来潮。
2022年11月,他就首次提议用中国杰出人物轮替命名公众场所,像岳飞、文天祥、李小龙、金庸、钟南山这些民族英雄和现当代杰出人物都在他的名单里。
这次关于皇后大道和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的提议,就是这个思路的延续。

而且在2024年7月,香港通过了《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废除了“女皇陛下”“总督”等法律条文中的殖民词汇。
法律条文改起来容易,可那些深植于市民日常生活里的地名和雕像,却没那么容易消除,背后的历史年轻人认识也不深。
就拿维多利亚公园来说,很多人天天去那儿玩,觉得挺开心的,可却忘了香港就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沦为殖民地的,中国还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就是因为鸦片战争,而作为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应该作为香港人民抗争精神的象征。
把林则徐和维多利亚女王放在一起,就是把侵略和反抗的历史清清楚楚地摆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
何君尧的这个提议,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很多人觉得这是早就应该做的事情,是一种文化上的正名。
香港都回归祖国28年了,还留着这些殖民时期的名字和雕像,怎么看都不合适。

这些殖民符号的存在,就好像殖民主义的影子还一直挥之不去,只有把这些名字改了,把雕像换了,才能从文化和心理上彻底实现回归,让大家真正意识到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从教育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对那段殖民历史了解得并不深刻,甚至有些崇洋媚外的人看不起内地,觉得“皇后大道”比“人民大道”更高级。
如果能通过改名的方式让这些人认识到那些名字不是荣誉,而是被侵略的事实,或许能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不过,反对的声音也不少,有些人担心,这样做会造成历史断层和文化成本过高。
皇后大道因为那首歌,已经成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改名了,就好像把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给割裂了,大家心里肯定会觉得空落落的。
而且香港一直以来都以“中西文化荟萃”的形象闻名于世,突然改掉这些带有西方色彩的名字和移走雕像,会不会让国际社会对香港产生误解呢?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操作起来太复杂了。
香港有132处英国风格法定古迹,要是全面更名的话,涉及市政、民政、地图出版等数十个系统的更新,这得花多少钱、费多大劲?
据估算,可能要耗费数十亿港币,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最重要的是,新的名字能不能被市民接受也是个未知数。

从国际上的一些例子来看,地名变更往往伴随着政权更迭,像俄罗斯把“列宁格勒”改回“圣彼得堡”,印度把“阿拉哈巴德”改为“普拉亚格拉吉”。
香港回归后,保留这些殖民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包容性。
但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这些符号的敏感性也越来越高。操作起来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

身份认同需不需靠改名?
实际上,这件事情背后反映的是香港对于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一种探索和重塑。
长期以来,香港在殖民统治下,西方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这些殖民符号已经成为城市景观和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香港回归了,但是在文化层面上,如何摆脱殖民文化的阴影,建立起与国家身份相匹配的文化认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成长在一个相对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殖民色彩的名称和符号可能会让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弱化国家认同。
就像每天走在皇后大道上,看着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久而久之,可能就会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缺乏深入的思考。
香港教育局虽然已经在课程中加强了中国历史教育,但日常空间中的符号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更加持久。

如果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人们看到的都是代表着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名字和雕像,那么这种文化的熏陶将会更加直接和深刻。
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他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把他的雕像立在香港的公共场所,就是在向人们传递一种反抗侵略、捍卫国家尊严的精神。
当然,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也需要更加谨慎和全面地考虑。
完全不顾及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性,简单粗暴地进行改名和换雕像,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或许可以参考上海、武汉处理租界历史建筑的方式,保留建筑本体或者地名,但是通过增加历史标注、设立文化展示区等方式,重新诠释其意义。
这样既能够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又能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这些符号背后的历史真相。
无论这个建议的最终结果如何,这场讨论本身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希望香港能够越来越好。

“一国两制”让香港在50年内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为的就是让香港人对于回归祖国的抵制心理没那么强烈。
如今才过了28年,香港对于祖国的归属感就越发强烈,或许50年后不用特意改名,香港人民也会牢记曾经的历史,牢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参考信息:
观察者网:何君尧:建议给皇后大道、维多利亚公园改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