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月,电影圈捷报频传。

继威尼斯影后辛芷蕾、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舒淇之后。

又一个华人女演员,拿下国际A类电影节影后 。

她的名字可能有点陌生——

但她的经历足以让所有人屏息。

她因遭丈夫家暴,出于正当防卫杀死对方,被判十年有期徒刑。

几乎像是另一出《酱园弄》。

这次,她出演取材自身经历的《监狱来的妈妈》,在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捧回最佳女主角奖。

这次三个女星拿奖,都给人一种「翻身」的痛快。

从被轻视、被凝视、被欺凌,到靠实力、凭作品证明自己。

她们所捧起的,远不止是一座奖杯——

三位女星这次所获奖项,都在她们各自的从艺生涯中有着里程碑式意义。

在这之前,辛芷蕾的名字,在观众心里总是有点微妙。

她有话题度,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代表作。

过去几年,她更多是靠综艺中展现出的慵懒气质和洒脱个性吸引观众,却始终没能凭一个角色真正站稳。

直到《日掛中天》的出现。

她的演技终于被认可,拿下了分量极重的影后奖项。

领奖台上,她提到曾经说要成为「国际女明星」的豪言,真的兑现了。

这一刻足以激励所有敢想、敢做的女性。

舒淇的获奖,意义有所不同。

她早已是华语影坛的女神级人物。

但几十年来,外界对她的定义,始终绕不开颜值、外形。

她从性感写真、三级片起家,一路拼杀上来,却总是被困在男性凝视里。

即使后来演出《最好的时光》《千禧曼波》,在侯孝贤镜头下成为文艺片女神,手握影后桂冠,也依旧有人带着成见。

也因此,当她转型做导演时,外界始终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好在,舒淇用作品给出了让人信服的答案。

她自编自导,用十年打磨的电影《女孩》,连闯威尼斯、釜山两大国际电影节。

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了整整15分钟。

她以导演的身份,撕开了长久以来外界加诸于她身上的桎梏,改写了命运的标签。

相比辛芷蕾和舒淇,赵箫泓的经历本身就像一部电影。

她曾是一位女高音歌手,生活看似光鲜,却长期遭受丈夫的家暴。

一次,她终于反抗,杀死了施暴的丈夫。

虽然被判定是正当防卫,但仍被判处10年刑罚。

从舞台掌声到监狱铁窗,她的人生急坠。

然而,命运并没有完全关上门。

服刑期间,她遇到一位来采风的导演。

导演被她的故事打动,《监狱来的妈妈》由此诞生。

片中,赵箫泓不必依赖太多技巧,她只需要把自己的人生摊开。

痛苦、屈辱、反抗、崩溃、迷惘、绝望……她都经历过。

于是,这份撕心裂肺的力量,经由电影感染了观众和评审。

最终,她站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舞台上,捧起了最佳主角表演奖。

这是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从杀人犯到影后。

她在获奖感言中说:最感谢的人是我自己,因为我从未放弃过自己。」

这句话很难不让人动容落泪。

她不仅在为自己证明,更在为所有曾被压迫、曾在黑暗里挣扎的女性,点亮了一束光。

三个故事并置,恰好勾勒出女演员的三种境况,就有了某种群像的意义。

赵箫泓——新人演员,从囚犯到影后,用生命写角色。

辛芷蕾——中生代演员,蛰伏多年后靠作品翻身。

舒淇——已被认可的资深演员,打破性感符号枷锁,转型创作者。

她们的胜利,不只是个人高光,传递出一个更大的能量:女性的价值,不再只由外界定义。

她们可以用实力、用才华、用生命的力量,重新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在当下尤其重要。

因为我们都知道,女性在影视行业,仍旧承受着太多限制。

年龄焦虑、外貌焦虑、角色匮乏、被标签化……

很多女演员三十岁以后就面临断崖,找不到合适的角色。

导演位置里,女性比例更是低得可怜。

「女导演」这一称呼本身,就足以照见行业的性别偏见。

所以,当辛芷蕾、舒淇、赵箫泓拿下这些奖杯时,她们也让整个行业、甚至无数普通女性,看到了更大的可能性。

而且会发现,这三位女演员表面上是三条不同的道路,但往深处看,却共享着同一个母题:将生活的颠沛流离化为艺术的能量。

赵箫泓的经历已经无需赘言。

那段在家暴阴影下的黑暗岁月,最终成为她演绎《监狱来的妈妈》时的源头活水。

她也借此在重新回望和直面自己的人生路。

舒淇这次获奖的导演作品,同样取材于她的成长经历。

她有着残酷的童年。

父母18岁就生下她,既不够成熟,也没有财力养家。

她从小在贫困线挣扎,常常遭遇母亲的责骂。

为了帮家里维持生计,她被迫当模特,才意外踏进了影视圈。

如今,她用影像把这些撕裂过她的生活碎片拼合起来.

让那些无法抚平的创伤转化为镜头里迷人的光影、流动的情思。

辛芷蕾也不例外,她出生于贫困的家庭,走过漫长的底层挣扎。

早年外出打工,一个人养着全家。

年轻时就经历了丧父之痛,留下了诸多遗憾。

她从不避讳自己对钱和名气的渴望,因为那是贫困给她留下的烙印。

正是这种赤裸的欲望和坚韧,触动了导演蔡尚君。

导演才选择了她,让她在《日掛中天》中饰演一个同样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却始终不肯放弃希望的普通女性。

她们用最切身痛楚,造就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

命运的残酷,不是阻挡她们的锁链,而是化为了艺术的燃料。

这其实也是电影乃至所有艺术创作最大的价值所在。

最好的艺术作品不是虚构和演绎人生的痛苦,而是对痛苦的凝视与转化。

就像传记电影《弗里达》中,墨西哥著名画家弗里达因车祸造成终生病痛,遭遇感情背叛。

她把这些无法逃避的伤口直接画进作品中——石膏背心成了画布,破碎的身体化为象征性的自画像,心碎与孤独被转化为血红的心脏与奇异花朵。

她没有逃避痛苦,而是用画笔把命运的残酷升华为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证明了伤痕本身也能成为艺术的佐料。

《玫瑰人生》中,法国传奇歌手艾迪丝·皮雅芙自小被母亲抛弃,在妓院长大,后又经历贫穷、失恋、丧女和重病。

这些苦难没有摧毁她,反而成为她歌声的底色。


影片里最动人的桥段,是她在痛失挚爱后站上舞台,几乎哭着唱出《玫瑰人生》。

正是那种沙哑、撕裂、带着强烈生命痛感的嗓音,让她的歌成为全球共鸣的经典。

讲述中国近现代画家潘玉良一生的《画魂》同样如此。

潘玉良出身贫寒,自幼失怙,曾因生活所迫进入青楼,后来才因机缘学习绘画。

电影中反复展现了她的孤立处境:在当时的男权社会里,女性画家备受排斥;她画裸体模特,更被视为有伤风化,被同行和社会攻击。

个人生活里,她与老师的感情也始终笼罩在伦理争议之中。

这种社会的排斥与个人的痛苦,反而让她的画充满了力量感。

她一次次凝视模特和自我,执着地描画不被接受的身体之美,把生命的伤痕化成画布上的激情。


梅丽尔·斯特里普在拿到终身成就奖时,鼓舞所有演员的一句话:

拾起你的心碎将它化为艺术。

好像一场接力赛,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时代、不同年龄的女性,一次次用行动告诉我们:

命运的残酷或许无力抵抗,但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它总有一天会化为艺术的燃料,孕育出非凡的作品,让人们得以涅槃重生。

而这份力量,远远不止属于她们。

也属于每一个正在挣扎,渴望翻身的我们。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