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2024年春节档结束了,2024年春节档档期长了两天,也创下了多项纪录: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新高、创中国影史春节档观影人次新高、创中国影史春节档场次新高。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2月17日21时,2024春节档总票房80.23亿,总观影人次1.63亿,总场次393.7万。其中。
我认为这个春节档值得聊的还是只有三部电影,也就是前三部。贾玲的《热辣滚烫》,韩寒的《飞驰人生2》和张艺谋的《第二十条》。毕竟《熊出没》是名作之壁,春节档守门员,春节档唯一动画电影,它非常特殊。
而《摇太阳》输得一败涂地已经撤档跑了,而《红毯先生》确实不适合这个档期而惨败。
前三部电影还挺有意思的,单独从电影质量来讲,无论是故事剧情还是电影语言,《热辣滚烫》除了贾玲优点不多,表达上面争议也很大。而《飞驰人生2》明显完成度更高一些,赛车励志也拍得非常热血。《第二十条》除了喜剧元素,剧本和表达非常震撼。
但是它们的票房都输给了贾玲,输给了一种难以形容的新中国电影赛道。
这个赛道之前走得最明显的是开心麻花,然后是陈思诚,再然后就是贾玲。但相对于开心麻花的喜剧,陈思诚的悬疑推理片,只有贾玲的两部作品在电影本身上质量是最差的,但是票房是最高的。
2024年春节档哪一部电影最好?张艺谋《第二十条》赢了
《第二十条》不去讲什么电影故事剧情,光是它的表达就已经很深刻,非常震撼了。说两句吧,第一刑法第二十条一直都在为什么不用?法律没错那问题出在哪儿,问题出在执法者执法重点的问题。
一个案件最少有两个当事人,如果一家判无罪另外一家死了人,死人的一方会息事宁人吗?那么是不是会继续闹,闹谁?谁起诉谁判的闹谁,对吧?如果法院要各打五十大板,检察院起诉会把责任推给一方吗?
从这个电影上看是正当防卫,如果你开车正常行驶过程中撞了一个闯红灯的行人,汽车司机要不要担责,要的,对吧?司机说我开车也不知道他要闯红灯啊?那也不行,上海有个拾荒的老太太故意把一个高档摩托车推倒,致使损坏,摩托车主要求按照法律走程序,结果呢?
老太太死了也没走成,为啥?因为麻烦,在担责任未来无休止的麻烦和事实真相,公平正义之间到底是事件本身的对错重要,还是执法者的想法重要?第二为什么同样案情的案件,有的地方就是正当防卫,有的地方就是故意伤害?
如果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可以随意使用,那么你怎么知道,判决的结果法官没受贿呢?法官判决没有底线,想怎么判就怎么判,会不会有以权谋私以法谋私的情况发生呢?这是不是法治漏洞?第三检察官能不能转去做法官,法官能不能转去做检察官?检察院的副院长能不能去法院当副院长?
如果可以这样互换,如何去保证法院判的,不是检察院想让法院判的,或者法院想判的不是想让检察院起诉的?中国的法治问题仅仅是一个第二十条吗?还是那句话,第二十条一直都在那儿,真正需要探讨的是不是为什么放着不用的问题?是吧?
有人认为,《第二十条》老是用机械降神的新证据推进剧情,感觉很随便,前半段各种春晚小品串烧。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张导鸡贼的地方,陷入法理证据链等细节描述肯定会枯燥严肃又教育意味十足,有几人愿意看?
所以,张导跳过这些细节让韩明鸡毛蒜皮吵吵闹闹的一家串起三个性质一样的案件,直击老百姓心中那个疑问,我见义勇为我错了吗,我没错,那法律错了?再用一死一伤的事件揪着你的心,堵着你的肺管子,让你心痛难忍。
最后让韩明一家顶压准备放弃大城市生活学习机会,复活第二十条,让你酣畅淋漓地痛快。
都是追求理想,《飞驰人生2》确实比《热辣滚烫》好
《飞驰人生2》的综合质量远超《热辣滚烫》。后者唯一的亮点就是贾玲暴瘦,倘若把这个点去掉,那么这部电影将一无是处。试想一下主角并非真的瘦了100斤,而是暴瘦后换了演员,或者像复联那样前期穿着道具服演胖子,后面脱掉,这部电影是个什么效果——
所以看点已经超出了影片本身的内容,这部电影的意义更像是贾玲的健身vlog。观众是去看贾玲减肥的,不是去看故事、品角色的。
而《飞驰人生》则完全相反,把观众拉入一个独立的、沉浸式的故事里,品味曲折的情节和每个角色的酸甜苦辣。与热辣滚烫相比,《飞驰人生2》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一部商业电影,还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商业电影。
我还想提一嘴的就是两部电影在BGM上的选用,《热辣滚烫》真的是远不如《飞驰人生2》。
热辣的前半部分的BGM的基调都是欢快的,我觉得选择的并不搭,以热辣开头那一长串贾玲逛街的镜头,我认为主题是想突出主角在生活上的无所适从,但是你给我整那么欢快的歌,她到底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这点《飞驰2》做的就有水平,一首现场版的Queen的Somebody to love响起来,观众的注意力从水星叔开嗓被吸引,再到前奏响起时情绪的带入,是一直拉着观众的耳朵去感受氛围的。
《热辣滚烫》给的英文名是YOLO,是You Only Live Once的首字母缩写,姑且可以理解为“人生得意须尽欢”。但是我认为热辣在对这句话的解释上甚至都没有《飞驰人生1》做的好,真的。
张弛才是真正以一名赛车手贯彻了这个信条,从第一部到第二部,从“我不是非要赢我只是不想输”以及”抓住转瞬即逝的两三次机会“拼了命地向观众传达了他对赛车的热爱,历经波峰波谷还是说出”我还是喜欢开车”,这才叫YOLO,为自己的热爱不顾一切。
《热辣滚烫》里,与这句话稍微沾边的可能就是乐莹从四楼摔下去毫发无伤所明喻的新生吧!
2024年春节档,中国电影真的太“魔幻了”
作为一位影迷和影视自媒体工作,说几句心里话,对最近几年的国产影视剧持支持态度。因为2023年确实很猛啊,电影《封神》《流浪地球2》《宇宙探索编辑部》《河边的错误》《年会不能停》《保你平安》等等,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繁花》还用说吗。
但是中国影视剧又充斥着“资本痕迹”,如果电视剧多是流量经济遗留(偶像剧)。
那么国产电影某种“资本投机”越来越明显,当下拍电影都喜欢研究“社会话题,饭圈流量,戏外营销”,而很多高票房都是这么来的,人们讨论什么,喜欢听什么,这些影视主创就拍什么,反正大家喜欢,赚钱和口碑两不误,不再在乎“电影本身”。
大多数著名导演本身是有些本事的,为了迎合市场,为了扬名立万怕落于人后,也开始这么干,有的爱护羽毛,怕吃香难看还稍微收收,有的直接“金融大师了”,直接口碑票房双丰收,什么画面,演技,精彩的剧情什么都不给你看,就是给你情绪,让你憋足了劲,想起一句话,满嘴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
也有的是真正想拍电影的,已经快拍死在沙滩上了,在当下电影拿不了高票房的导演,已没有人敢投了,拍社会话题本是好事,让大众提高认知,了解情况,当这应该是严肃的,社会话题在前,电影质量在中,票房才是下策。
从这几年开始,很多电影电影都快电视剧化了,没有电影语言,很少电影拍摄技巧,像看电视剧;希望以后别在院线看电影,像在看自媒体短视频,就阿弥陀佛了。国内的电影市场是这样……电视剧也一样,抓大众情绪和题材更重要。
我国的电影观众,尤其是支撑高票房的观众,其中大部分本身是并不怎么看电影的。有热度有话题才会去看。比如《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其实都是典型。翻拍的《热辣滚烫》和翻拍的《超能一家人》等并没有本质区别。
题材对了,情绪对了,再上个厉害话题就能大赚特赚。真正支撑起高票房的这群观众,说不好听是缺乏电影审美的,就是去看个乐,那你说看个乐有错吗?
没错啊,谁不是呢?问题就在于,看个乐的同时,在自己不懂电影的情况下,还想霸占评价体系。他们不会在乎你什么转场分镜蒙太奇慢镜头大特写前后呼应这那的,迎合了他们的情绪和价值观就是好电影。
什么拍摄技巧剧本编排都不重要,这也没办法,华语音乐圈也一样啊。听众就爱听那个4536251,能有啥办法?营销这事儿就不说了,国内外拍电影减肥增肌的努力咖一大把,别人都是当幕后花絮提一嘴,正经八百头版头条大封面营销的,贾玲独一号。
观众去影院消费的是电影内容,一定程度上的营销可以有,也应该有,甚至必须有,但你要这么玩儿,我觉得中国电影从流量经济时代贴出来了,但是又进入另一个“资本投机”时代。
还是那句话,十部《热辣滚烫》带来的影响力都没有一部《流浪地球》《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高。你要说后者是工业大片不同,那剧情片中国票房排行前列还是《药神》,它也是远远不如的。
你仍然要说它们不是一个题材,那么问题就来了。
翻拍+现实话题+大量营销=质量平平的励志电影,除了票房纪录和贾玲飞升,对于中国电影到底带来了什么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