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要扒祖上出名的人,我想大多数人都能扒出不少自家的名人。 吹牛这玩意,毕竟谁也会。 但是,验证家族的唯一办法,也算得上是相对靠谱的一个办法,就是族谱的记载。 族谱一定程度上,就是家族发展的史料。 很小的时候,我记得爷爷去世,家里面来了一群熟悉的生面孔,至少在我的记忆里,这群人我没有什么印象,也从来没有见过。

那天,我记得他们在老家的炕上,一名老先生从怀中掏出了一本土蓝色的折页。 折页页数不算太多,但是打开之后密密麻麻的都是王字开头的名字。 一个年长的老者用毛笔在上面轻轻斜画了一笔,我看到我爷爷的名字被用红色的笔墨划了一道斜杠。 那时候,我还不太清楚这群人到底的,怎么如此的莫名其妙,也对这方面没有太多的兴趣。 后来,等到我慢慢长大的时候,需要到老家扫墓,才知道我家原来是另一个村子搬过来的,而那个村子整个村子都姓王。

再一次回到老家给爷爷扫墓,我爸带我顺便来到了老家亲戚,我随口问了一下当初在爷爷名字上面划红的事情,我还问那个问题是不是族谱啊? 那个亲戚知道看我比较感兴趣,从一个柜子里面取出了族谱,几本族谱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名字,我先看了爷爷的名字,发现我爸、我几个大爷,还有我的名字都是上面。 看完这些,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看看咱老祖宗是谁啊。 好不容易有看族谱的机会,必须得好好把握一下,等到我看第一本第一个名字的时候,我那时候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也太玄幻了。 上面的第一个名字竟然是王莽... 我难不成是王莽的后代? 王莽名字的后面备注着:王莽支脉,于关中北迁晋北,以此定居。 至于什么时候北迁,具体北迁的原因,上面没有详细的记载。 最初,我不太相信这个族谱,后来我上初中,附近村子里也有孩子来我们学校读书,我班里面有两个同学就是我爷爷之前所在的村。

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同样姓王,而且从我之前看的族谱,我的辈分是要比他们稍微大一辈分。 不过,自从看了族谱上面第一个闪亮的名字之后,年少的自尊心开始蔓延,只要是和小伙伴侃大山的时候,总的扒一扒王莽老祖宗的底子,甭管他是权臣还是毁了西汉,总之小时候就是觉得倍有面。 我记得当时班里面有不少同学家里面也放着族谱,有段祺瑞、王允、曹锟之类真正在族谱上有实实在在记载的来源。 其中一个同学,他就是我前面说到的一个姓王的同学,他家里也有一本族谱,只不过他家的族谱只有一本,并非全套,上面写的也大多都是近代到现在的人。 我清楚的记得看到他拿来的族谱,我都惊呆了,上面写的名字中竟然还有我爷爷、我爸、我几个大爷,还有我和他的名字。

但是呢,咱的名字靠前,算起来还算得上是他的叔叔辈分。 族谱这玩意儿,现在可能很多家里面都难得一见族谱这种玩意,大多数南方两广地区可能因为宗祠的存在,十分在乎族谱的修订。 但其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一般都是族群生活。 这种现象一直到了现在才渐渐有所改变,因为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城市化大策,越来越多曾经有着亲近血缘关系的族人开始分散到全国各地,这种社会发展常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有着血缘关系家族的维系。 即便在今天特别注重宗祠、族群、族谱的广东地区,大家可以看看那些人还真正的在意族谱,真正在意族谱的仍旧是一些没有进行城市化,或者即便进行了城市化,也只是在原来村落的基础上进行了城市化,他们原来同一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并没有随着城市化的进行而被打散,反而不仅享受了城市化的红利,还能继续以整族搬迁的方式生活在一个新的区域。

因为对于早期的古人而言,族群生活能够共享资源,也能够较好相互扶持,可以在降低生活成本的时候,有效发展家族。 小的时候,我一直生活在晋北地区,那里的大多数村庄都是以姓氏定居,一个村子里面大多是单姓氏单户群居,或者至多三个姓氏单户群居,整个村子的姓氏也大多都是三个,很少有多姓氏居住在一个村子里面。

这种情况,我觉得仍旧是大多数北方农村的真实现状,一个村子里面大多是以三两主姓氏为主,其次才是一些后来外迁的姓氏。 其实,这玩意有啥用呢? 说白了,就是酒足饭饱之后的谈资,酒醒之后还得在工地上继续搬砖遛瓦。 像我现在,曾经的皇族后裔,不也是在工地搬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