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耐心资本中,有一类资本非常特殊,他们中很多投资人从校园走出来,又回到校园去。他们的独特目光锚定了什么?他们又有怎样的特点?6月3日的《壮大耐心资本》第四集,我们带您去看看这类特殊的耐心资本的故事。

他叫鄢贵海,是一名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一家国产芯片公司的创始人。公司做的DPU是全球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专用处理器。

这个项目烧钱多、周期长,很难快速上量,不过优势是技术壁垒高、客户黏性强,在大部分投资人眼中都是一块“硬骨头”。

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鄢贵海称:“从零开始的公司,要迈过的第一个难关就是你的产品怎么从你的实验室走到客户的生产场景,而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市场对于这种初创公司是特别不友好的,因为产品的成熟度可能还不具备,也还没有这种行业里面已经积累起来的认可。”

鄢贵海告诉我们,他们比大多数同类企业要幸运,因为遇见了一些有耐心的投资人。米磊就是鄢贵海口中的“耐心贵人”,十多年前,米磊自己就是一名初创企业的科研人员,谈起创业时的种种阻力,他仍记忆犹新。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称:“当时互联网行业需要光纤通信,里面关键的一个核心的‘卡脖子’的元器件叫自聚焦透镜。这个产品当时全球只有日本一家公司在做,如果买不到这个透镜,整个下游的光纤器件就做不出来。在做到第二年结束的时候,我们的投资人就觉得我们做得慢了,所以他就提出了撤资。因为我这个产品是需要埋在地底下,光做实验就得大半年,所以它周期必然快不了。但实际上这个投资人撤资之后,我们其实每年的销售额都在翻倍,其实投资人是撤在了‘黎明前’。”

投资人撤资,米磊他们也决定咬牙挺下去,支撑他走下去的正是中国市场上的客户们,因为大家都知道,不翻过这座山,以后还要受制于人。

米磊回忆称:“我们一个重要的大客户曾经收到了一整批完全是废品的产品,但这个大客户完全不敢去跟日本供应商说要更换产品,因为他害怕一旦提出这个产品有问题,对方再不卖给他了,所以他就不敢吭声,只能自己把这个事情默默忍受了。后来我们就彻底突破了封锁,做到了全球销量第一。”

感同身受,为后面米磊的职业经历埋下伏笔。2013年,米磊作为创始合伙人,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的支持下,创立了国内首家专注于硬科技领域投资孵化的机构。米磊把投资硬科技的这10年形容为从极夜到极昼的转变,现在硬科技有多火爆,当年就有多冷门。目前,他们机构手里的470多个项目,一半以上都是高校及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

米磊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这所西北地区著名的学府是以航空、航天、航海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如同米磊一样,许多人科研创新的种子就是在这所高校里萌芽的。

王帅所在的无人船创始团队由来自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的硕士博士组成,最早就三五个人。一次,在浙江嘉兴西塘镇旅游时,他们看到两位清洁工撑着木船捡拾河面垃圾,能不能让机器代替人工完成这项工作呢?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国内湖泊水域垃圾问题的思考与调研。创业之初,他们去学校挖人,去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赚奖金,卖学校文化产品,一笔一笔地积累“第一桶金”。拿到第一笔投资后,他们到广东东莞,一家家工厂跑,和工人同吃同住三个月,直到第一台无人驾驶清洁船样机制作完成。为加快产品研发和算法实地测试,他们在宁波河道当起保洁员。

某无人船公司市场交付部负责人王帅称:“因为作为学生来讲,可能更多具备的是一腔热情,但是在各方面,特别是资金和整个的一些资源层面还是比较欠缺的。”

技术积累、产品打磨、市场拓展,桩桩件件都对智力、人力、资金投入和耐心极具考验。这时,学校也会帮助学生孵化自己的科研梦想。

西北工业大学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振芳称:“我们也是有针对性地去对接一些早期做种子天使投资的,尤其是具有高校背景的这样一些资金,来助力学生团队的发展。”

王帅称:“这一笔钱主要解决了我们从实验样机走向真真正正商业化转型的难题。”

7年后的今天,王帅他们公司已经走上正轨,无人船产品已经覆盖了海外十个国家的100多个水域,公司也实现了盈利。

走在高校校园里,扑面而来的除了青春气息,还有各种创新的动能,教学楼、实验室,甚至在操场、在校园的林荫小道都随处可见同学们在讨论实验方案、做实验项目。在耐心资本的陪伴中,已经有很多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投入到我国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凌晨时分,夜已深,校园的教室、实验室依然亮着光,依然有很多不服输的年轻人在反复算着公式、做着实验,这些还未被世界看到的科研创新可能就藏在夜里这一盏盏灯光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