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战后创伤挣扎——《夸里》

今天聊聊美剧《夸里》。

片名Quarry (2016),别名越战狙击手(港) / 亡命之徒(台) / 刀口舔血 / 采石场 / 战后启示录(台) / 赏金猎人。

《夸里》改编自马克斯·艾伦·柯林斯(Max Allan Collins)的小说,讲述了越南战争退伍军人麦克·康威的故事。

康威在战场上亲历了创伤性的大屠杀,回到家乡孟菲斯后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适应普通人的生活。他被贴上“战犯”的标签,社会彻底抛弃了他,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生存,他被迫接受犯罪头目“经纪人”的提议,成为一名职业杀手,代号“夸里”。“夸里”是“Quarry”的音译,剧中另一种翻译是“酷吏”,更加信达雅。

《夸里》并非简单的暴力犯罪剧,它更多是在讨论越南战争对退伍军人的影响。

剧集聚焦于战后社会中这些被抛弃的灵魂,他们的迷茫与挣扎充满了沉重的历史感。以70年代的孟菲斯为背景,剧集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情节融合,描绘出一个被黑暗与绝望笼罩的世界。

通过麦克·康威的视角,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战争的暴力,还有战后对他心理和灵魂的摧残。康威回归社会后,发现自己不再是“英雄”,而是一个被标签化、被社会排斥的孤独者。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无法抹去的伤痛,再也找不到归属感。

剧集揭示了战争对个体的影响,特别是对那些战后寻求安宁却被迫面对更加复杂困境的退伍军人。社会对这些战士的态度充满了矛盾,他们既是英雄,又被视作陌生人。战争给了他们残酷的记忆,也剥夺了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试图在破碎的世界里拼凑一个新的自己。

麦克·康威是核心人物。他复杂而真实,是战争的受害者,也是被社会遗忘的边缘人。剧中,他不仅与自己的创伤记忆作斗争,还在现实中不断与生活碰壁。

曾经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军人,康威在越南战争中经历了难以承受的创伤。他的面容紧绷,眼神空洞,内心充满了恐惧与迷茫。战场上留下的伤痕,远远超出了肉体的创伤,直到他回到平民生活,也难以抚平。

他找不到工作,无法和妻子乔尼建立起正常的夫妻关系,甚至连融入社会都成了一场艰难的挑战。

周围的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弃,仿佛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康威的痛苦,不仅仅来自过去的战争,更来自他在这片“和平”土地上找不到归属感。

麦克选择成为杀手,不是因为渴望暴力,而是为了生存,为了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像困在黑暗中的野兽,四处摸索,寻找一线生机。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让他无法喘息。他痛恨自己成为杀戮工具,却又无法逃脱暴力带来的生存逻辑。

他渴望救赎,但每次想要摆脱过去,战争的阴影就像烙印一样紧紧跟随。

剧集并没有给观众一个简单的结局。麦克的故事是复杂的,他的救赎之路并不平坦。最终,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在无尽痛苦中挣扎的灵魂。

角色们的经历与当时社会的种族紧张和政治动荡相呼应。

《夸里》不仅聚焦麦克的个人命运,还深刻反映了70年代美国的社会动荡与迷茫。越南战争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国家,激烈的种族冲突和政治动荡让人们陷入深深的困惑和愤怒。暴力事件频发,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恐惧与不安成了日常的常态。

这部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黑暗和绝望的时代。肮脏的宾果厅、破败的汽车旅馆、荒废的奴隶区,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剧中的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慕尼黑奥运会等历史事件,加深了时代气息,时刻提醒观众,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法摆脱的烙印。

《夸里》也有不少瑕疵。

剧情节奏略显拖沓,故事更注重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但某些情节因冗长而显得拖泥带水,容易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对麦克在越南的经历和大屠杀的描绘显得有些保守,未能深入挖掘其细节,缺乏应有的震撼力。

自Cinemax的《黑吃黑》完结后,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像它那样畅快淋漓的剧集了。Cinemax紧接着推出的《夸里》被冠以“冷门黄暴剧”的标签,号称接过《黑吃黑》的接力棒,但当我真正看了《夸里》,却发现它远没有前者那般引人入胜。它成为冷门剧并非偶然。

世界警察常年侵略他国、参与不义之战,士兵们因此患上PTSD,身心俱疲,他们自己国内也不再给予他们认同,最终搞得里外不是人。这是系统性作恶后的个体悲剧,实在自作自受,难以同情。

当剧集的核心立意无法引发共鸣时,它也就很难打动观众的心。

细数战争后遗症,

迷失挣扎边缘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