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视八套和优酷热播的检察侦查剧《以法之名》,无疑是近期热度最高的电视剧作品。
从虚构的海东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 “刀刃向内” 的职责入手,这部新剧聚焦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以高强度的情节叙事,生动的人物群像,打破同题材表达边界——“刀刃向内”意味着什么,它如此重要?
不仅敢拍,而且可信
《以法之名》是敢拍的。
剧集一开篇,有关 “铁案” 与 “疑案” 的悬念就勾动观众的好奇:在海东省东平市一个历经三年定案的 “万氏集团涉黑案” 庭审现场,辩护律师张文菁当庭喊冤后随即被捕入狱;另一边,检察官乔振兴疑似自杀,他留下的 “认罪视频” 让人将信将疑。对此,海东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按照程序启动调查组,深入东平市调查该案,却逐步发现了这起 “铁案” 背后的蹊跷……
明明处处是蹊跷,为何就成了 “铁案”?明明看似证据完整,为何观众也能觉出一丝不对劲?《以法之名》没有延续传统警匪剧的思路,而是站在检察官的视角切入:是司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有疏忽、犯了错,还是确实存在腐败、渎职问题?若要查,应该怎么查?
案子有悬念,人物亦然。
既然将重点落在 “刀刃向内” 的司法实践,《以法之名》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群像叙事的基调,大量出场人物的善恶立场进一步成为吸引观众追剧的 “钩子”。跟随海东省检察院派出的指导小组成员洪亮(张译 饰)和郑雅萍(蒋欣 饰)的视角,观众能深刻感受到调查之难 —— 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穷凶极恶却又善于伪装的黑恶势力,还要用审视的眼光观察身边人,这些人可能是昔日的同窗、同事、上级,也可能是朝夕相处的亲人。

换句话说,《以法之名》的好处,不在于拍出大案重案的惊心动魄、悬念迭起,更在揭示善恶之间的人性博弈:当执法者要调查自己的朋友、亲人,他们如何破除困境?如何坚守对公平正义的本真追求?
更重要的是,基于前期扎实的功课,剧中如今呈现的细节有说服力、有可信度。比如剧集开篇,一件小事道出了第十一检察部的“吃力不讨好”:张译扮演的洪亮要调查一位还有半年就要退休的老检察官,而一旦查实对方的错误,这个办了两千多个案子却只失误了一次的检察官,就只能要备着处分离开……
而导演傅东育曾透露,从确定选题到完成最终剧本,团队历经了三年的艰难历程,奔赴四个省份、十几个城市采风,从最高检到基层单位采访了超过 100 位检察官,查阅大量卷宗。“编剧团队不断调整、反复推敲,终于完成了这个艰巨的选题。”

除了案件本身勾着观众往下看,剧中的好表演同样功不可没。
张译不是第一次演公检法从业人员,从《狂飙》《重生之门》《三大队》到《九部的检察官》,外界不乏质疑他的表演是否总在 “舒适圈” 打转。但在《以法之名》中,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多了几分烟火气 —— 一个在职场中倍感疲惫、一度想辞职离开检察系统的公务员;一个 “高娶” 了领导女儿、在家中几乎没有存在感的中年人。当他被极致的善恶逼到墙角,他会如何选择?

同样有看点的是蒋欣饰演的郑雅萍。这一角色表面看似概念化 —— 正义、执着、强韧,但在蒋欣的诠释下,郑雅萍有了温度:她有冷静讯问的强势,也有情绪爆发的冲动,但更多的是敏锐、果敢与担当。

退一步说,《以法之名》并非仅靠主演撑场,更多演员的细腻演绎更添分量。
是安饰演的检察官乔振兴,开篇即意外身故,甚至被指为 “黑恶势力保护伞”,但通过一场场回忆戏份,观众看到了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以及中年时拼尽全力追求真相的热血。

常以 “绿叶” 形象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女演员董晴,也交出了惊艳表现:她饰演的辩护律师张文菁,初以 “黑社会组织骨干成员” 身份亮相法庭,当庭喊冤的激烈场面成为《以法之名》开篇最震撼的一幕。在蒋欣饰演的省检察院指导小组组长郑雅萍与张文菁的问讯戏份中,董晴一气呵成地痛斥:“案子有问题!定案的证据经不起推敲,证人的证词不断反复,证据链根本无法闭合,这样的案子这么着急开庭是因为什么?” 字字句句砸在观众心上。

当然,《以法之名》播出时也有观点认为,36 集的体量略显冗长。尤其是前期检察人员办案过程困难重重,找不到突破口的无力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追剧热情。而该剧总制片人、虎鲸文娱敦淇工作室总经理敦淇则表示,故事不到最后一刻可能都存有悬念,希望观众不仅能收获 “爽感”,更能产生 “代入感”,“与剧中人物、情怀共情共鸣,让更多人了解检察官的正义担当与使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