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智库导读

近日,针对少数平台和机构为追逐“爆款”而出现的过度娱乐化、儿戏化、反智化苗头,广电总局再发《管理提示》,厘清创作边界,引导创作方向,激发优质供给。

纠偏创作乱象

最新《提示》重申核心原则

近两年来,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微短剧向上向善,鼓励创作范式、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取得明显效果。微短剧价值导向问题明显扭转,品质持续升级,行业持续繁荣,不仅为影视从业者提供了文艺创新的机遇,也使普通大众创作者通过参与视听文艺作品创作进行自我表达成为可能。

然而,近一段时间,少数竖屏微剧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为所谓“爆款”打出怪招、险招,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苗头倾向。个别微剧甚至打着艺术想象的幌子,对现实生活和逻辑任性编织、随意解构,甚至儿戏化、幼稚化、反智化,影响微短剧行业共同努力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

艺术创作可以对现实形象进行主观想象性建构,但一定要建立在对生活基本真实和基本逻辑的尊重之上。为维护微短剧良好生态,广电总局再发《管理提示》,对行业乱象及时纠偏,促进行业行稳致远。此次《管理提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压实责任:明确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

坚守底线:要求坚决守住艺术创作底线,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剧情等。

激发活力:持续激活大众创造创新能力,开辟专门频道发现和推荐来自端原生等渠道的优质微短剧,拓宽微短剧题材类型,优化平台算法,形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良好局面。

有破有立、有度有效

历次《管理提示》要点梳理

2024年10月31日,发布《管理提示(中老年题材)》

提出“三鼓励、三扭转”的管理要求,即鼓励塑造善良慈爱等中老年人物形象,扭转突出表现重男轻女等“恶婆婆”“恶奶奶”的模式化创作倾向;鼓励立足孝老爱亲等主题,创作关照中老年群体生活困难与心理困境的作品,扭转刻意制造冲突和价值观撕裂的创作倾向;鼓励创作表现新时代中老年人老有所为等故事,扭转过度将中老年人形象边缘化、脸谱化的创作倾向。

2024年11月22日,发布《管理提示(“霸总”题材)》

要求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创作表现企业家群体;主动设置议题讲好历史上和当代中国企业家故事;加强对“霸总”微短剧的管理,压缩数量、提升质量,防止对主题的把握和主角的塑造偏离主流价值导向的微短剧上线播出。

2024年12月7日,发布的《管理提示(AI魔改)》

要求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举一反三,对各自平台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进行自查,对在平台上使用、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看,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

2024年12月20日,发布的《管理提示(片名审核)》

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就加强片名审核工作,在导向、体例和艺术上提出要求,明确片名应提升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

2025年3月,发布《管理提示(微短剧要“爽”而有度)》

指出“爽”不是微短剧的代名词,微短剧创作不能一味求爽;“穿越”“重生”不等同于艺术想象,微短剧创作不能百无禁忌;“狗血”“低俗”不应成为爱情的引线,微短剧创作不能脱离现实。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戚雪摘编)

监 制:史 杰

轮值主编:戚 雪

责任编辑:姜 慧

后期编辑:马琦羽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