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几日窦靖童的吉隆坡巡演了一场后,某书的Hot Nerd标签下局部沸腾。一副黑框眼镜、一件极简黑色T恤,四两拨千斤地撩动了大批网友的春心。Hot Nerd东亚必吃榜又新增一员猛将。这番窦唯性转版的含金量,做实了童童蛊王的Title,让你模仿,没让你超越。

抛开童童这种天选基因怪物,现实生活里的Hot Nerd数量并无从考证,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稀缺物种。自称办公室海妖的或许真实有着朝九晚五的写字楼生活,但给自己Tag Hot Nerd的人十有八九都在贩卖幻觉。不过这不妨碍互联网梦男/女依然乐此不疲地欣赏此等“优质人类”,即使现实中谈不到,梦一下总归有益身心。

二者乍听牛马不相及,但这就是该词条的核心吸引力——反差。是的,全世界性缘脑最戒不掉的就是反差感。

影视作品勾勒出的Hot Nerd形象不胜枚举。《社交网络》里的安德鲁·加菲和杰西·艾森伯格不仅定义了同人圈里的“夏令营理论”,更是为早期Hot Nerd审美的形成浇了一把热油。

卷西的神经质、加菲的破碎感,都是高智商人设之外的点睛之笔。两位Hot Nerd元老演绎的性感书呆子过于印象深刻,以至于离开电影语境,人们依然对他们有着浓浓滤镜。

本·威士肖在《007》系列里扮演的Q也是一款十分标志的英式Hot Nerd。这位军情六处的天才科学家总是一面云淡风轻,一面所向披靡。Q老师穿着睡衣品着伯爵茶在笔记本上搞的破坏,比邦德在战场上待一年还多。迷人的英式口音,讲的都是戳人肺管子的扎心话。

Q老师和邦德坐在英国国家美术馆里初见的经典一幕,也恰恰提供了一文一武两种截然相反的男性魅力范本。

除上述角色外,网传的Hot Nerd榜单中还有亨利·卡维尔版的超人、《请回答1988》中的国手崔泽、神奇动物系列IP的纽特·斯卡曼德等等。

Hot Nerd虽多指男性,但女版的杀伤力丝毫不怠。《摩登家庭》里的毒舌二姐Alex、《真心半解》的腼腆的亚裔青少年Ellie Chu。这二者倒像是女版Hot Nerd光谱上的两端,Alex是带有女性气质的外放型,Ellie则带着传统亚裔小孩共同的内敛,甚至缺乏自信。

互联网常常模糊Office Siren与hot nerd female的界限,然而hot nerd female≠office siren,尤其在女性形象的建构上,这两个趋势的内核几乎是对立的。前者展示的是一套视觉符号堆叠出的性幻想模版,而Hot Nerd呢?她们压根儿不在乎性感这件事。

固然,女性更容易作为投射欲望的客体,成为展示性感的工具。但在Hot Nerd范畴下,女性的性感不是通过外型而建构出的,也无视被异性凝视的目光。她们以脑力定义存在感,当漂亮解出一道棘手的高数题时,那种大脑神经通路被擦出火星子的快意,何尝不是更高级的性感。

在传统社会角色中,Nerds并非一类受欢迎的群体,甚至常遭霸凌。最直观的便是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角四人组。哪怕他们都是个顶个的高智商科学家,其中一位还上过天。但在外界眼里,他们只是一群不受女孩欢迎的Loser。

因此并不是Nerd群体被接纳了,而是他们之中的少数拥有可消费资本的个体,被重新包装成“性感新物种”。而评判Hot Nerd的标准里,写满了“既要又要”。

Hot Nerd通常带有以下特质:

  • 脑子好使(有终日泡在图书馆的学究气最佳)

  • 社交笨拙(要么顿感慢热,要么冷感疏离)

  • 皮肤苍白、疏于打理的凌乱头发(且发量不可置信地多)

  • 外型干净,风格极简(性冷淡就对了)

Hot Nerd没有几个是Social King/Queen(面相会变)。但智识上的锐气可弥补社交层面的迟钝。他们不能是自视甚高的天才,时刻想用智力碾压他人,而有边界感的聪明。偏执如谢尔顿是真的会令人抓狂。

可以自信但不能自恋,明明有着7分人格魅力却不会自我陶醉于其中,Hot而不自知的人会得到额外的偏爱。

外型不一定要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看,干净且轮廓分明就够了,一点骨感则是锦上添花。微表情往往写着不讨好+低欲望。

Hot Nerd不能有花里胡哨的发色和造型,All Black 为上乘,卡其、棕色和藏蓝色系紧随其后,提供一种低调靠谱的风格加持。

衣橱以极简的基本款为主,Less is always hotter。格纹元素要慎用,稍不留神就只剩Nerd不见Hot,或者垂直滑向隔壁的Geek。

西装和制服是打造克制感的致命武器。把禁欲系那一套平移过来,但别忘了剔除掉一些阳刚男子气概。

一副恰到好处的光学眼镜是题眼中的题眼。但你最好真的近视,泛着蓝光的平光造型镜是大忌。镜片背后藏着一双捉摸不透的忧郁双眼,躲闪的目光下暗含似有似无的张力。

集齐以上要素,姑且能和Pinterest上的Hot Nerd灵感墙比上一比。至于性感的部分,主打一个无意插柳。下意识扶起眼镜、思考时微微紧缩的眉头、社交场所内疲于应对的倦怠感...都在构成细节中的张力氛围。

由Hot Nerd在的地方,也总伴随“智性恋”的标签。难道喜欢Hot Nerd就是智性恋划上等号吗?不一定,但二者底层共享了一部分欲望触发机制,即把智识当作吸引力发生的前提。

当社交媒体将千万个体媒介化,视觉刺激被重复生产并消费,展示世俗魅力的行为也就遭遇了通货膨胀。人们厌倦了这套由脸蛋和身体构建出的性吸引模式,转而将欲望的锚点转移到大脑。

如果说智性恋主张的是两个精神独立的人能够彼此理解,继而探索生命。那Hot Nerd迷恋不过是在智性恋的基础上,叠加投射了一种理想化的伴侣形象。灵肉合一比单纯的灵魂伴侣来得刺激得多。

无论如何,这种依靠深层认知来驱动的新型欲望模型,既像是信息爆炸时代下的一个后撤步,也在回应当代择偶标准的进化。

图源:Instagram、豆瓣、Google、小红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