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18岁的刘诗雯第三次踏上世乒赛女单决赛赛场。

这一次,她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小师妹陈梦,拿下了职业生涯中第一座女单冠军奖杯。赛后,刘诗雯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我第六次世锦赛之旅。我觉得自己值得这个冠军,只是来得稍微晚了一点而已。”

对此,前国乒女手刘伟评价道:“气就是一点一点养起来的,现在刘诗雯达到的高度,已经是很多人是难以逾越的了。

年少入行 幸遇伯乐

刘伟,于1969年10月27日出生在山东聊城,看起来像是男生,确实货真价实的女乒乓球员。由于父亲从事体育行业,她6岁那年就接触到了乒乓球这项运动。

她的启蒙老师是县业余体校一位姓郑的教练。郑教练凭着多年经验认定刘伟是一块可塑之材,便极力往上推荐她。

11岁那年,刘伟加入了山东队。

在那里,另一位年轻的教练看上了这颗幼苗。他的名字叫孙鼎顺,70年代曾与郭跃华、王俊等人在中国青年队效力,1977年退役后,回山东担任教练。

刘伟刚进队时,孙教练在队里搞了一次集训比赛,刘伟名列末尾。但是因为第一印象,孙教练特别偏爱刘伟,觉得这个女孩子打球时有一种男孩子的勇敢和气质,下定决心悉心栽培。

他想着,即使花上9年功夫,刘伟也才20岁,到那时总会出成绩的,也算是自己为山东体育做出了一点贡献。

每天上午,孙鼎顺都会亲自当陪练指导刘伟练球,下午又亲自督促她进行发多球训练。

对于年轻的刘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定型打法。

孙教练首先是想到欧洲的两面弧圈球,但因为刘伟个子太矮而推翻;后又想让她打以正手攻为主的两面攻,但是刘伟步伐慢、正手差,又一次被否决。

直到第三次,孙教练才把方案确定下来——左推右推结合侧身攻,充分发挥刘伟反手好的特长,弥补正手差的弱点。

刘伟好胜的性格,促使她努力改变身居下游的命运。

当时别的女选手嫌弃她水平差不与她共同练球,刘伟就拉着男球员练球,双方约定打一场球,刘伟就帮他们洗一件衣服。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知不觉间,她的球技迅速飞长。

一块不起眼的璞玉,经过细心的雌琢之后,终于到了放光彩的时刻。

1982年5月,刘伟在杭州参加了全国优秀选手赛,13岁的她拿下第5名,并获得“运动健将”的称号,成为山东乒乓球队建队以来的第一个“女健将”。

1983年11月,刘伟代表山东省去沈阳参加了全国少年乒乓球赛,一举夺魁,于同年进入国家乒乓球队。

次年,刘伟再次登上全国少年冠军的宝座,并在下半年的南宁全国锦标赛上出尽风头,为山东队夺取团体第4名。

小树苗已经长成大树,只待担当大梁之重任。

1985年底,刘伟入选39届世乒赛的选手名单。只是到最后时刻,她因为年纪太轻被换了下来,作为一名陪练去了新德里。

在新德里,刘伟在场下陪着队员练球、递水拿毛巾,心中憋下一口气,发誓一定要当上世界冠军。

不久之后,她就实现了这个梦想。

七次夺冠 激流勇退

1991年5月5日,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举行。

刘伟搭档王涛,双方合作默契,一举拿下了冠军。

此后五年,二人蝉联三届乒乓球世锦赛的混双冠军,成为世乒赛历史上第一对荣获三连冠的组合,创造了世界乒坛的一个奇迹。

1995年12月30日,在中国乒乓球队新年联欢晚会上,刘伟深情地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小小的我能代表中国出现在世界面前,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耀。我将永远属于自己的祖国。”

截止1996年,刘伟总共拿下7次世界冠军,成为了中国体坛一个璀璨明珠。

1999年,退役后的刘伟选择了去北大深造。

在校园里,她卸下了世界冠军的身份,搬进了学校的六人宿舍,开始适应普通学生的角色。

虽然学校的条件和自己的公寓无法媲美,刘伟却很享受这样简单的校园生活。每到期末,她都会和同学们一起熬夜复习,第二天再和大家一起顶着熊猫眼上课。

在经过四年的刻苦攻读,刘伟顺利毕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回忆起四年本科时光时,她感慨万千地说道:“到北大读书需要直面心理落差。以前打球的时候,我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打的好与不好,心里都有个数。可是如今上了学,考试不在我的掌控范围,所以只能加倍努力弥补,每逢大考我都要瘦一圈儿。”

本科毕业后,她又继续在北大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

求学期间,刘伟萌发了体教结合的想法。她感悟到,通过体育训练,可以让身体达到最佳竞技状态;通过教育,可以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如果运动员能够同时完美地实现这两个条件,那肯定能所向无敌。

这样的想法,促使了刘伟留校任教。2003年,她正式成为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的一名副教授。

2015年07月15日,刘伟的博士论文《教体结合的制度逻辑和组织发展》通过答辩。

她戴上了盼望已久的博士帽,实现了世界冠军到北京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博士的华丽“转身”。

从1999年初入北大,到2015年获得博士学位,刘伟将整整16年光阴献给了这所她心里“中国最好的学校”。

在她眼中,“16”是自己的幸运数字:“运动员时期,我在山东队和国家队一共效力了16年;学生时期,我又在北大读了16年书,下一个16年我要好好反思总结,然后再制定出计划,选出值得自己去做的事情。”

面对记者采访,刘伟用了“扬长补短”四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求学经历:“扬乒乓之长,我有足够的自信,补知识之短,我很快乐!”

老将出马 助阵国乒

2017年,刘伟获得法国鲁拉德骑士勋章,她是中国首位获得这一勋章的体育界人士。此前世界知名运动员齐达内、雅尼克·诺阿都曾获此殊荣。

颁奖仪式在盛产葡萄酒的法国西南小城圣埃米利永的一间教堂内举行。

刘伟身披象征鲁拉德骑士团成员的红袍,激动地告诉记者,自己首次参加这种有神圣感的仪式,觉得很有意义。

在接受勋章时,她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乒乓球这项运动属于全人类”。

尽管退役多年,刘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乒乓事业的关注。

2018年12月,随着刘国梁当选中国乒协主席,中国乒乓球队进入了东京奥运会备战阶段。

在刘国梁再次入主国乒的时刻,有一位“神秘人物”也随他一同来到了国乒,帮助刘诗雯、陈梦等队员训练。

那个人就是刘伟。

刘伟和刘国梁是老相识,两人曾在国家队一起训练。每当回忆起和这个小兄弟在国家队一起奋斗的时光,她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歪着脖子、眯着小眼睛,看上去什么都不在乎其实整天都在琢磨球”的少年形象。

刘国梁比刘伟小,当年他们住在同一层楼,刘伟在生活上对这个小兄弟十分关照。那时训练任务重,有时训练结束晚了,刘国梁就会喊着让刘伟姐给自己煮碗面。

刘伟的到来,对刘国梁来说可谓“如虎添翼”。在对国乒女运动员的训练规划上,她不仅有着坚实的专业水平,还能在细节上和心态上提供男教练难以做到的指导。

在网友上传的一些训练视频中,能看到刘伟不辞辛劳给刘诗雯做陪练。

同样是从小练习乒乓球,两人的际遇有诸多相似之处。刘诗雯是乒乓球界不可多得的天才,18岁就连续夺得两个世界冠军,被视作国家女队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天才之路总不是一帆风顺。刘诗雯在世乒团体赛上遭遇过重大打击,决赛丢掉两分,导致中国队九连冠梦碎,此后的2013年巴黎和2015年苏州世乒赛,她都倒在最后一关,两届奥运会则未能出战单打。

失败连续向刘诗雯袭来,险些断送了她的职业生涯。

面对刘诗雯的颓废,刘伟没有和常人一样为了照顾她的情绪闭口不谈,而是严厉地指出了她的困境。

刘伟比任何人都明白,对于运动员来说,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是,除了靠自身克服,咬牙挺过去,没有比的办法。

刘诗雯大梦初醒,重行恢复了斗志,状态越来越好,人也变得开朗,恢复了正常的训练。

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上,刘诗雯一举拿下混双和女单双冠,登上最高领奖台。

刘伟认为,世乒赛冠军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奠定了刘诗雯未来继续打球的信心。

为人师表 寓教于乐

除了在国家队担任教练外,刘伟一直没有停止在北大的本职工作。

多年来,身为人师的刘伟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专注于教体结合,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并带领北京大学乒乓球队斩获各种奖项。

早在很多年前,她就暗下决心,未来要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北大为她实现这一愿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刘伟曾在任教期间代表学校拜访西班牙格拉纳达孔子学院。当地多家乒乓球俱乐部的运动员和球迷闻讯后,纷纷慕名而来。

兴奋的乒乓球爱好者们向刘伟提出很多有关技术动作、球拍的选择,运动最佳时期的问题,刘伟都耐心地一一解答,还亲自上场示范指导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刘伟牵头设立了北京大学方正乒乓球俱乐部,并亲自作为主教练率队出征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俱乐部建立起了从小学、中学、大学到超级联赛这一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刘伟对于中国乒乓球人才培养的一项大胆尝试。她的创举,得到了北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2022年3月3日,刘伟登上北京大学“冠军讲堂”,为《体育文化与创新精神》课程开讲。台下坐得满满当当,学生、部分团校学员、党课学员以及校内很多感兴趣的师生都赶到现场旁听。

刘伟从“乒乓球为什么是国球”讲起,一直说到体育的功能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带给同学们极大的启发。

她说:“作为一名教育从业者,我一觉得体育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热爱生活、阳光向上的积极心态,和坚持不懈的意志。”

由于在体育发展事业方面的突出贡献,刘伟先后获得过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任教科研之余,她有时会担任体育赛事的解说,也会带着学生投身公益,开展定点扶贫、举办互动比赛等活动。

为了表彰她的社会贡献,2022年,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决定,授予刘伟“九三楷模”的荣誉称号。

结语

从学员到教练,世界冠军到北大教授,刘伟的前半生经历过多次角色转换。

然而她凭借与生俱来的天赋和不惧吃苦的精神,在每次身份转换间都游刃有余,表现得异常出彩。

如今年过半百的刘伟成作为国家队的幕后导师,如同当年教导自己的郑教练和孙教练一样,尽心竭力地为祖国培养下一代女乒选手。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体育精神,创造了中国乒乓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