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你去一年,我就照顾他们一年。你去一辈子,我就照顾他们一辈子。”

1949年,在和自己的连长易祥分离时,勤务兵庹长发做出了这样的承诺。

一年,十年,几十年……

光阴似箭,他没有等到连长归来,只得抱着那个看似没有什么分量的承诺,认认真真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线。

君子一诺,重于泰山。

庹长发看着易祥的两个儿子长大成家,送走易祥那留在大陆的原配夫人,心中最后的一点牵挂,就是自己家乡的亲人了。

自从被抓了壮丁,他再也没有回过家,没有见过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

虽然不说,但这件事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与易祥分别之后,庹长发和易祥家眷过着怎样的日子?他能实现心愿,再见一见自己的亲人吗?

全力照顾,不求回报

1949年,湖南邵阳的黄泥村中,出现了一男一女和两个孩子。

高大的男人常常将两个孩子一前一后的挂在自己身上,勤勤恳恳的干农活、做家务。

但跟着他一起来到村子里的那个女人,和农村落后的生活条件简直格格不入,好像什么事情也不会做。

让人奇怪的是,这一男一女并不是夫妻,男人对女人好似还十分尊敬,开口闭口必称太太。

他们也没有住在一起,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住在条件稍好一些的房子里,而男人则蜗居在阴暗潮湿的危房当中,一住就是几十年。

后来渐渐相熟,村民们才知道,女人名叫陈淑珍,出生于一个境况优越的家庭,从小到大都是被别人伺候的人,几乎没有照顾过旁人。

两个小孩是她的儿子,她的丈夫是国民党的小军官,去了台湾,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回来的机会。

男人名叫庹长发,曾经是军官手下的一个勤务兵,如今尽职尽责的照顾着陈淑珍母子三人。

刚到黄泥村那会儿,陈淑珍很不适应,也干不了什么脏活累活,所有担子都由庹长发一力挑起。

他就像这个家真正的顶梁柱一样,为这母子三人撑起了一片天。

当时,绝大多数老百姓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粮食资源十分紧缺。

每天都需要干体力活儿的庹长发,担心太太和两位少爷吃不饱饭,总会把自己的口粮节省下来,让给他们吃。

有时候饿着肚子,他也得外出干活,时间久了人就越来越瘦,像是皮包骨头一般。

1950年,当地进行了土地改革,但陈淑珍一家人只分到了田地,没有分到耕牛。

有地当然可以种庄稼,可是没有耕牛开垦土地,他们的庄稼就长不好。

庹长发为此而忧心忡忡,后来想了个好办法,借别人家的牛来劳作。

牛是紧俏的农业生产资源,谁也不可能不求回报的把牛给贡献出来。

所以他只好用劳动来换牛,帮别人家里干三天活,换来一天用牛的时间。

满满当当的三天劳动,让本就吃不饱饭的庹长发十分疲劳。

可是好不容易得到一天的耕牛使用时间,他还不敢休息,不敢懈怠,抓紧每一分钟在田地里劳动。

在两个小孩子的眼里,庹长发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他们知道,这个男人不是自己的父亲,所以一直以来都以满满来称呼庹长发。

据说,在当地的方言体系中,满满一般指代父亲的弟弟。

满满非常心疼两个孩子,总是惦记着他们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

他宁肯自己啃草根、啃树皮,也要让两个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

庹长发与这两个孩子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一种名为责任的东西,将他们牢牢的绑定在了一起。

年纪较大一点的孩子易浩光,对一件事情的印象特别深刻。

他还记得,那时候家里没有鞋穿,自己总是打着赤脚在田间跑来跑去。

满满见了这样的情况,就把自己的解放鞋拿出来,套在他的脚上。

他的脚太小,而鞋子太大,满满就想了个办法,用绳子把鞋子收拢在一起,将之与易浩光的脚绑住。

可怜的孩子从来没有穿过这么舒服的鞋子,所以在绑好之后,便迫不及待的下地奔跑,兴奋极了。

见到他开心的样子,庹长发的心情同样也很好。

1958年,庹长发又去参加了炼钢的工作。

这份工作十分辛苦,劳动强度大,营养摄入跟不上,他整个人就更加瘦弱了。

但他还是挺住了,也顶住了陈淑珍母子三人的天。

庹长发是这个家里唯一的青壮年劳动力,在生产队干活时,也是唯一能够拿到满分工分的人。

工分多了,他分到的口粮自然比其他人更多。

但还是和从前一样,庹长发舍不得吃,舍不得用,把所有好东西都不求回报的贡献给了陈淑珍和易家兄弟。

渐渐的,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好似真正成为了一家人。

陈淑珍不允许他再用太太和少爷之类的称呼,强硬地要求他以名字相称。

新中国没有太太,也没有少爷,只有守望相助的亲人。

但因为阶级问题,庹长发没少受到陈淑珍的牵连。

陈淑珍母子三人属于地主阶级,完全可以用出身不好来形容。

而庹长发却是贫农,他只要不和这一家人搅在一起,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艰辛。

一个外姓人,什么宁肯忍受这么多的委屈,也不愿意独自离去?

这个问题,一直让旁人十分好奇。

信守承诺,重情重义

对于庹长发来说,陈淑珍和易家两兄弟,代表着他的承诺和责任。

君子一诺,重于千金,虽然他不是个读书人,但他也明白信守承诺的重要性。

这么多年来,他都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替连长易祥承担责任。

1924年出生在彭水的庹长发,14岁那年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18岁时被正式编入了部队当中。

他年纪不大,为人忠厚老实,做事也算踏实。

当时已经是个小军官的易祥见了他非常喜欢,便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当了勤务兵,日常工作中对他也是多有照顾。

在庹长发眼里,易祥不仅是连长,更像个大哥一样。

旁人问起易祥,他总是说:

“他对我很好,从来不打我骂我,真的很好。”

没什么文化的庹长发不知道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来赞美他心中的恩人,所以只能用一个简单质朴的“好”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易祥,正是陈淑珍的丈夫,易浩光两兄弟的亲生父亲。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易祥也不得不离开大陆。

他打算到台湾安顿好了,便把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一同接过去,在离开的这段时间,他就把自己至亲至爱的人托付给了最信任的勤务兵庹长发。

庹长发向他承诺,他离开一年,自己就会照顾他的家人一年;就算他离开一辈子,自己也会一辈子信守承诺。

谁能想到,这一转身,真的就是一辈子。

后来的许多年里,他们谁也不知道对方的消息,庹长发艰难却坚定地照顾着陈淑珍母子,心中一直惦记着自己亲口许下的诺言。

一直到1979年,他们才终于收到远在台湾的易祥辗转托人送到的信件。

原来在这段漫长的分离岁月里,他在台湾已经娶妻生子,重新组建了家庭。

字里行间,他也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愧疚。

而用30年的时光去践行一句话的庹长发,也让易祥感到十分震撼。

所以他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善待庹长发,好好孝顺他。

黄泥村当地有一个传言,易祥曾提出一个建议,希望庹长发和陈淑珍能够走到一起,真正以一家人的形式生活。

这两个同样让他感到愧疚的人,如果能够幸福,那他大概才会心宽一些。

可庹长发却坚决拒绝,对他而言,陈淑珍是太太、是嫂子。

不仅如此,他还拒绝了村子里其他人为他说亲的提议。

为了易祥一家人,他打了一辈子的光棍,几乎可以算是耽误了一生的年华。

易祥其实也一直盼着回来看看,但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还有没有那个运气,能够再见一见阔别几十年的亲人。

千里寻亲,心愿得偿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人之常情。不仅易祥是这样,庹长发其实也是这样。

虽然已经打定主意永远跟在陈淑珍和易浩光兄弟的身边,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块位置是留给彭水的,是留给家乡亲人的。

1987年,易祥写信回来时还曾叮嘱过两个儿子,一定要想想办法为庹长发寻找亲人,不要让他抱着遗憾走完自己的一生。

易浩光兄弟同样也想为他们的满满做点什么,两人几经打听,给彭水发去了寻亲的信件,可后来一直没有收到回音。

1988年易祥去世,2009年陈淑珍去世,经历了这么多大事,庹长发还是一直守在易家。

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老得直不起腰来,也不可能再像年轻时那样干活儿。

易浩光和弟弟易浩明轮流照顾他,他们早已经把满满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来对待。

2012年,易祥后来生下的女儿专程从台湾回到老家,见到了自己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也见到了庹长发。

她早就知道了眼前这位老人家的故事,也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她告诉这位坚守承诺60多年的老人,自己代表父亲而来,想对他说,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这一年,庹长发已经88岁了,从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变成了往土里长的老人家。

虽然“任务完成”,但庹长发没有找到亲人,易浩光和易浩明就是他最亲近的人。

他们还是生活在一起,两兄弟还是一如往常的孝顺和照顾他。

一直到2015年,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庹长发的千里寻亲之路有了回音。

一位义工回忆道,当被问到想不想家时,原本精神不济的老人,脸突然变得通红,眼睛里也蓄满了泪水。

不必回答什么,他的反应已经说明了一切。

而在为老兵寻亲的消息发出去十个小时之后,彭水乌江的志愿者就找到了庹长发的亲侄子。

庹成是他弟弟的儿子,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大伯。

1987年从易家寄出的那封寻亲的信件,他其实收到了,也看到了装在信封当中的老人家的近照。

只是很可惜,他没能成功的通过信件的联络地址联系到易浩光。

看到照片的那一瞬间,他就确信,这位老人一定是离家多年的大伯。

因为照片上的人的面容和神态,与自己那已经离世的父亲十分相似。

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庹长发终于见到了亲人,2015年10月30日,他也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2016年1月27日凌晨,回家三个月的庹长发,在了却遗憾的情况下,安详的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结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人总要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读懂这句诗的内涵。

14岁那年离家,庹长发为了一个承诺,守在易祥家人身边60多年。

在接近人生终点之时,他终于能够落叶归根,这也不失为一种圆满。

参考资料

“现代版关云长”去世 守护战友妻儿66年 央广网

台湾老兵瞒着妻儿联系留在大陆的原配 山东东营广播电视台

现代版关云长:老兵一诺护“嫂”60年 新华网

战友1949年去了台湾 老兵照顾嫂子66年终身不娶 中国新闻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