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五代十国成语故事见于《东轩笔录》,发生在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相关人物为宋太祖赵匡胤,陶谷,李崧。原文如下: 陶谷,自五代至国初,文翰为一时之冠。然其为人,倾险狠媚,自汉初始得用,即致李崧赤族之祸,由是缙绅莫不畏而忌之。太祖虽不喜,然藉其词章足用,故尚置于翰苑。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建隆以后,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闻望皆出谷下。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太祖益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

陶谷,这个人写公文书信那是首屈一指的,没人能够比得上。但要说起他的为人,那就不敢恭维了,用心邪僻险恶,谄媚逢迎。从后汉初年被李崧从判官之位上提拔起来,累进尚书等职位。可以说他的升迁若是没有李崧的提拔,是不可能做到如此高位的。

李崧,作为后唐庄宗之子李继岌的掌书记,在李继岌与郭崇韬灭前蜀的过程中,出谋划策,成为股肱,官职也是累进,在后唐灭亡,后晋建立后更是官至宰相。但风水轮流转,后晋灭亡后汉建立后,他因为举荐汉高祖的对头杜重威,也只得夹着尾巴做人。契丹撤离之后,他也被任命为侍中,但他早已被排除在权力中心。 而李崧之死,则起于一起住房所有权引发的纠纷。

汉高祖在攻克汴京时,曾将李崧的宅第赐予苏逢吉。这也就成了无头公案,两方都是朝廷大员,也不好撕破脸皮。 李崧埋在宅中的金宝器物以及洛阳别业都被苏逢吉所得。李崧归汉后,将两京房契献给苏逢吉,引起苏逢吉不满。李崧是识时务,但每一个识时务人背后总有那么几个不识时务的衬托。 李崧之弟李屿、李鳷好酒无知,与苏家子弟饮宴时口出怨言,认为苏逢吉夺取自家房产,苏逢吉更加不悦。 李崧忧惧不已,无奈只得在家称病不出。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汉948年,高祖病逝后,隐帝继位,李守贞三节度使起兵造反(链接),苏逢吉终于抓住机会, 当时,李屿因家仆葛延遇藏匿钱财,而被追责。如此之下,苏逢吉便诬李崧打算与李守贞等人里应外合,谋反。十一月,李崧被族灭。 而陶谷,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呢?李崧遇害后,李昉(李崧族侄)曾因公事拜访陶谷。陶谷问道:你认识侍中李崧吗?李昉答道:他是我的远房族叔”,陶谷恬不知耻地说:李崧遇害,我还出过力呢。” 陶谷的为人,如此鲜廉寡耻,可见一斑。这一点上宋太祖赵匡胤其作为同时期人,自然也是知晓的,但碍于其公文书信写的好,便留为翰林学士。 而陶谷这个人,可不是这样想的,便纠结了党羽,让他们来推荐自己做宰相。赵匡胤笑道,“我听闻起草诏书,也不过是参考他人旧本,依样画葫芦而已,哪里有贡献。” 反观陶谷,其在听闻后写诗讽刺道,"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得知后,更加不愿重用陶谷。

依样画葫芦,意思是照着真葫芦去画葫芦,比喻单纯模仿,没有创新。 其实在这里,宋太祖赵匡胤又何尝不知道陶谷的为人,自然也是不可能重用这样的两面三刀奸邪之人,但为什么又能够留任其为翰林呢? 无它,唯其才。这也是因人而异,帝王驭人之术的应用。一如我们所见的大贪官和珅,为什么能够平步青云几十载一般。对权力的运用也是帝王的终身课。 而关于陶谷之辈,生活中对于此类宵小之辈我们自然是要望而远之,避之,更不要做这样的人。对于李崧,关于交友,择人,则更要慎之又慎。 (图片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必删) 参考资料:《东轩笔录》、《宋史》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