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带来了无尽的悲伤与苦难,但即使在那黑暗的岁月里,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1945年,日本向盟军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扫除了日伪侵略军队,迎来解放的曙光。

 

就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在东北的哈尔滨城上演。

 

赵凤祥和妻子李秀荣是一对普通的拾荒工人,靠捡破烂为生。

 

一个寒冷的冬日,他们在一处黑暗的拐角处听到微弱的呼救声,循声而去,发现一名年仅4岁的男童蜷缩在垃圾桶旁,全身冰冷僵硬,似乎就要被严寒夺去生命。

 

当赵凤祥问他为何不回家时,孩子支支吾吾说出一串陌生的语言,这时夫妇二人才明白原来他是一名日本遗孤。

 

顿时,赵凤祥夫妇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虽然日军曾在中国制造过滔天罪行,但眼前的孩子既无家可归,又濒临生命危险,他们实在看不过去这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凋零。

 

就这样,赵凤祥夫妇怀揣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将这个日本孤儿收养了下来,给他取名“赵连栋”,尽心尽力地照料他、教育他,用自己的善良和勇气温暖着这个曾经被战争抛弃的孩子。

 

这一举动自然在当时引起了街坊邻里的非议和谩骂。有人说他们是“汉奸”“走狗”,是在给日本人当狗腿子。

 

尽管如此,赵凤祥夫妇却坚持自己的决定,甚至为了保护赵连栋免受欺侮,不得不连夜离开哈尔滨,举家迁往河北老家重新开始生活。

 

在赵凤祥夫妇悉心照料下,赵连栋健康成长,最终有了自己的家庭。

 

中日建交后,赵连栋通过一些途径,终于查清了自己的身世:他的生父当年是一名日本军官,在撤退时被困,遂将他遗弃在中国。

 

1994年,赵连栋满怀着对亲生父母的思念,背井离乡前往日本寻亲,并改回了自己原来的名字“野板祥三”。

 

可令人痛心的是,他从此与赵凤祥一家断绝了往来,连一封家书都未曾寄回。

 

直到2001年,李秀荣患上重病,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再见到野板祥三最后一面,可惜直至临终,这个愿望也未能实现。

 

面对生死,李秀荣依旧宽容大度,她相信野板祥三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一定会铭记她和赵凤祥的养育之恩。

 

事实却令人扼腕叹息:在李秀荣去世后,野板祥三连一个吊唁的电话都没有打过来,就这样彻底抛弃了生命最后时刻对他呼唤的养母。

 

有人说,在李秀荣心中,野板祥三永远是她的孩子,而对野板祥三来说,李秀荣或许只是个陌生人。

 

这种恩断义绝的行为无疑让人义愤填膺,也彻底否定了救助他的初衷。

 

我们不禁要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赵凤祥夫妇是抱着怎样的勇气和善意,才会不顾世人的非议,去拯救一个日本孤儿?

 

他们是否曾设想过,有一天自己的恩情会遭到如此的忘却和抛弃?

 

赵凤祥夫妇所做的,是在人性的黑暗面前坚守人性的光明,是在仇恨的冰霜中播下了宽容的种子,是以微小的个体之力,为战争遗留的创伤贡献了一线治愈的力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使苦难的世界不那么绝望和冰冷。

 

我们永远无法全知野板祥三为什么要断绝与养母的联系,但无论他的理由是什么,都无法掩盖他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人性。

 

在东方文化中,最基本的人伦纲常就是“孝”,即便是草木树叶,也会怀着感恩的心回报大自然的馈赠,何况是人与人之间的养育之恩?

 

有谁能想象得到,当年那个被拯救于生死边缘的小生命,长大后会忘却救命恩人?

 

当初李秀荣收留他时的那份大爱和仁慈,难道就这样付诸东流?这正是人们愤慨的根源所在。

 

战争无情,但人性有情。赵凤祥夫妇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人性的光辉,而野板祥三的所作所为,也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不能丢失基本的人性,纵使遭遇多大的不公和伤害,也不能忘却救赎自己的那份恩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