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威高效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

行业阶段性调整困不住“真龙头”,越是挑战重重,越能凸显光伏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穿越周期的实力。

4月29日晚,通威股份披露年报,相关核心财务数据进一步显现了公司的业绩韧性。年报数据显示,公司2023年营收高达1391.0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135.74亿元,扣非后净利润达136.13亿元;基本每股收益3.02元。截至2023年年底,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达306.79亿元。

强有力的业绩韧性背后,是通威股份雄厚的技术积淀,长期加码研发端,创新驱动技术不断革新,以及规模扩张优势等背景下,公司成本优势的凸显,市场竞争力的持续强化。基于此,叠加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通威股份2023年合计现金分红超40亿元。

光伏产业端来看,尽管“价格战”“产能过剩”等行业热词尤在,行业仍处于周期底部。但作为未来最“便宜”的绿色能源,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空间仍非常广阔,阶段性调整不改长期向好趋势。对此,资本嗅觉往往最为灵敏,目前处于周期底部的通威股份接连获得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睿远成长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的加仓。

产能持续扩张,龙头地位稳固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通威股份已形成45万吨高纯晶硅产能、95GW太阳能电池产能以及75GW组件产能。

在规模优势下,通威龙头地位持续稳固。

年报显示,公司高纯晶硅产能实现销量38.72万吨,同比增长50.79%,全球市占率超25%;电池销量80.66GW(含自用),同比增长68.11%;组件销量更是突破式增长,全年实现销量31.11GW,同比暴增292.08%。

据悉,公司高纯晶硅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占率超过25%;电池出货量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7年全球第一,并成为行业首家电池出货量累计超过200GW的企业;组件方面,2023 年公司出货量进入全球前五,客户覆盖国内主要央国企发电集团及海外多个国家。

手握两个“全球第一”、一个“全球前五”,凭借着在光伏产业10多年积淀的周期经验,通威这位光伏巨头已开启了新一轮的产能布局,瞄准下一轮产业上行周期。

根据公司产能规划,预计2024-2026年,公司高纯晶硅产能将达到80-100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达到130-150GW,组件产能达到80-100GW。

去年年底,公司表示将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准格尔经济开发区投资280亿元,建设绿色基材一体化项目。包括年产5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4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及配套设施。一期建设2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力争2025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二期建设3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根据市场条件择机启动。

电池方面,通威将基于其在TOPCon PECVD技术的先发优势,将在2024年逐步完成约38GW PERC产能改造,并分别在眉山基地和双流基地新增16GW、25GW TNC电池产能,预计2024年底TOPCon产能规模超过100GW。

周期底部大手笔投资布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时间拉长来看,不管是2013年收购合肥塞维,还是2018年底逆势扩产乐山一期和包头一期合计6万吨产能,都是周期底部逆势布局之作;前者奠定了后来“连续7年蝉联电池片出货全球第一”的基础,后者让通威在2021年启动的光伏新一轮热潮中成为率先产能释放的公司,助力公司彻底坐稳了高纯晶硅全球龙头地位。

未来,随着产业无序扩张及恶意低价竞争得到监管,整个产业生态格局将得以重塑,落后的产能将会进一步淘汰,行业也将顺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届时,拥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料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时期。

创新驱动技术革新,成本优势凸显

公司逆势扩张的底气,不仅来源于对未来产业上行周期的信心,也源自技术、成本以及一体化布局优势。

技术上,通威股份在智能制造领域持续投入,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公司注重技术和产品创新,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以太阳能电池技术为例,通威股份TNC电池借助高方阻密栅、先进金属化等新技术导入,最新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6.26%,结合精细化管理经验,持续优化生产工序,降低单耗,非硅成本目前已降至0.16元/W以内,大幅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N型技术全面替代P型技术已势不可挡。N型产品质量标准更高,生产工艺更复杂,细分技术更为多样性,使其对企业的技术研发实力、工艺控制水平、生产管理能力等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倒逼着行业“洗牌”加剧,实力弱者将进一步淘汰,市场将向通威等技术实力者集中靠拢。

综合来看,通威在PERC、N型TOPCon、HJT等电池技术路线上均有布局,同时还长远布局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技术,多元化布局不失先机。

在硅料领域,经过多年对多晶硅技术的专研和积淀,通威自主研发的“永祥法”已更迭至第八代,高纯晶硅产品纯度可达到99.9999999%以上,“永祥法”研发储备已经到了第九代。

同时,公司推动多项消耗指标进一步下降,通过硅粉自供进一步达到降本等,2023年高纯晶硅产品平均生产成本已降至4.2万元/吨以内,成本价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因此,即便当前行情下整个光伏产业都在鏖战寒冬,2023年通威股份的硅料板块仍能实现单吨净利润超过4.5万元。

就组件而言,公司凭借多年来在组件技术、市场方面的积累,转换效率屡创新高。近日,组建板块又传来好消息:经权威机构TUV南德认证,通威自主研发的高效HJT组件在2384*1303mm标准尺寸下,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到762.79W,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4.56%。这是继4月初,通威182-72版型TNC组件刷新功率纪录后,通威组件创造的又一新纪录。

而结合上游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的协同优势,通威已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规模化组件业务体系,面向全球集中式、分布式等各类型客户提供优质通威组件产品,产品已覆盖国内主要央国企发电集团及海外4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客户。

在日新月异的光伏产业中,技术迭代乃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因此,通威不断加码研发端,持续创新突破,推进技术迭代,致力于旗下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3年研发投入高达39.82亿元,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达104.19 亿元。

阶段性调整不改长期趋势,绿色发展仍是重中之重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绿色能源一再被推上新的战略高度,光伏作为未来“最便宜”的能源,未来市场空间尤为广阔。

近年来,随着光伏终端装机需求快速提升,巨量资本涌入光伏行业,产能扩张加速推进,截至2023年底,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名义产能均超过800GW。伴随着行业产能集中释放,2023年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均快速回落,InfoLink Consulting 数据显示,2023 年末高纯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平均售价较年初分别下降80%、58%、60%、45%,四季度硅片、电池、组件价格分别触及历史新低,组件价格进入“1元”时代。

在上述背景下,光伏发电经济性持续增强,光伏离“最便宜”的能源再进一步。

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刺激下,全球光伏装机需求继续维持高增长。根据BNEF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达到444GW,同比增长76%。国家能源局数据也显示,2023年我国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规模达到216.88GW,同比增长148.1%,远超市场年初预期,其中12月单月新增装机规模便超过50GW,光伏累计装机规模已超越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电力来源。

显然,不管是从价格端来看,还是从下游装机侧分析,光伏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都将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未来长期发展趋势。

光伏产业周期来看,仍处于周期底部中。目前产业链竞争加剧,价格迅速回落,企业盈利能力下滑,部分企业率先出现经营亏损,市场融资明显收紧,中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行业落后产能面临加速出清,新产能规划面临无法落地风险。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已有近十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产能延期投产或终止的公告。

但既往的光伏周期皆已证明,产业周期底部不会“横盘”太久。在去年11月的光伏产业大会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就已预判道:“未来光伏行业的潜力、增长空间还很巨大,产业过剩几乎会在短的时间内——半年、一年或者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将重新取得新的平衡,所以不用过多担心,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适当引导就可以应对这次所谓的过剩危机。”

而对于产业周期,除了身居生产一线的企业大佬们尤为敏感之外,资本的嗅觉往往也是最为灵敏的。对比通威股份披露的一季报和2023年年报来看,前十大流通股东中,选择长期持有、加仓的投资机构不在少数。

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均在一季度选择了加仓,国寿资产-优势甄选2108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机构仍坚持长期持有。

机构加仓通威背后有着深刻的投资逻辑: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光伏产业落后产能加速出清,光伏头部企业凭借先进产能、成本管控、现金储备、人才资源等综合竞争优势,在产业链“洗牌”过程中展现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行业呈现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