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4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178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范围内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代表之一,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已聚集了超过8万家企业,拥有省级以上的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400多家。2023年,该区以合肥市1%的土地贡献了近12%的GDP。

1991年,国务院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区由此正式诞生。从2000年开始,合肥市依托高新区打造“合肥国家科技创新时代示范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型产业集聚。在过去十年中,世界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国产77吉赫毫米波雷达芯片、“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等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诞生。

如果说科创是合肥高新区的显著标识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那么节能则是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举措之一。近年来,合肥高新区抢抓安徽省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的重大机遇,为园区探索低碳发展的路径。

合肥高新区王咀湖畔。合肥高新区供图

助力绿色产业升级

投资京东方、支持蔚来汽车建厂……近年来,合肥被不少网友称为“绿色风投城市”。上述项目的成功落地,离不开合肥本地的科研基础。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也是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迁至合肥,此后,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科研单位也纷纷落地于此,并逐渐形成了“科学岛”。这些科研单位大多都位于今天的合肥高新区内,对于园区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

2017年后,合肥高新区进一步强化中科大先研院等30多个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转化能力,一大批创新成果陆续涌现。以量子技术为例,2023年2月,随着国内量子技术企业启科量子的合肥总部基地项目落户于此,合肥高新区的量子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截至目前,高新区已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47家。

不仅是量子产业,在区内科研机构的助力下,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在此初见雏形。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建成投运,耗能高成为制约园区绿色发展的最大痛点。截至2023年年底,合肥高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占比分别为83.44%和13.24%,节能降碳挖潜空间有限。

为了在发展的同时实现转型,合肥高新区全力推动产业绿色升级,鼓励园区企业采用先进的环保低碳技术、对传统工艺实施升级改造。区内产业在近年实现了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发展的变化,传统产业的比重由49.9%下降至16.7%,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由28.3%提升至57%。同时,合肥高新区加快布局绿色集群,重点发展光伏、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截至目前,该区已拥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500余家。

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园区实施节能降碳行动,推动重点行业转变用能方式,支持园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车辆大棚和屋顶光伏电站。截至2023年年底,合肥高新区内的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合计并网容量21.6万千瓦,总发电量1.126亿千瓦时。2023年,合肥高新区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8.5%的情况下,实现碳排放强度年均下降3.7%,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园区万元GDP能耗强度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4,每千瓦时电产出GDP达到37元,比合肥市平均水平高出11元。

推动园区减排降碳

近年来,为了提高产业对接的针对性,合肥高新区开展数据为企服务模式创新,建设了“区域经济大脑”系统。区域经济大脑平台按月更新企业经营数据,实时掌握全区营收、利润、税收等关键经济指标,并通过企业营收、税收、社保等多维度数据的大量汇聚,将企业经营状态清晰地呈现出来。

2022年,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合肥供电公司借助本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打造了高新区区域经济大脑系统中的能源板块。能源板块聚焦园区、企业两个维度,不间断地开展能源监测,对高新区内十大产业链进行电量分析,充分发挥能源数据对高新区经济社会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

今年3月,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合肥供电公司共同建设的安徽首个园区碳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合肥“高新碳云”正式启动。该平台具有碳评测、碳账户、碳治理、碳核证、碳金融、碳交易六大场景,服务对象包括高新区内的合肥晶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30家试点企业,可以通过对园区、企业两个层级碳排放情况的总览,分析园区总用能和碳排放情况。同时,平台可以精准掌握区内试点企业的碳排放、碳信用评级等情况。

平台最核心的功能是将企业用能数据经“电碳模型”折算为碳排放数据,这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由企业自行填报、人工计算、现场核查的碳排放核算方式。更全面、更精准的数据可帮助多方参与者加快减碳进程,其中政府相关部门会根据“高新碳云”提供的数据,不断完善助企政策,企业则可以借助平台了解碳排放关键环节的数据,并采取措施,对相应用能环节进行优化,以提高能效水平。

“高新碳云”平台搭载了服务政府决策与监管的“碳数云图”驾驶舱,可全景展示对“双碳”数据的多维分析,支撑碳积分申报、评价、应用等涉碳业务的运转。“碳数云图”驾驶舱构建了监管决策可执行、业务行为可管控的碳积分线上运行新模式。此外,平台还建立了工业企业大样本库,拓展了企业碳积分应用,截至4月底,平台已出具60份企业碳核算报告及能碳评价报告,形成了14类64个碳标签、3类碳标识,形成企业多维度碳画像,支撑相关部门推进减排。

近年来,高新区内的高端、尖端科技企业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较高,合肥供电公司充分发挥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能源大脑”作用,根据掌握信息,为企业“量身定制”绿色综合用能方案,以实现进一步降低能耗水平的目标。(李岩、方慧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