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只要会说普通话,天南地北都能遇知音,但在印度,不掌握十几种语言,最好不要出远门。
这不止是调侃,印度仅宪法列出来的语言就有22种,更别说其它小众的本地语了。
同样是人口大国,同样为千年古国,为何我国能将语言做到统一,而印度却各说各话呢?
印度无国语
印度曾被英国殖民几百年,因此英语也是他们的语言之一,甚至给人一种印度人都在说英语的错觉。
然而印度使用英语的人口仅占11%,而这部分人都处于上流社会,分布于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不会说英语的下等人民很少抛头露面,人们才会误以为印度是个说英语的国家。
目前印度的官方语为印地语,但使用印地语的人只有6亿,连全国一半人口都达不到,并且很大一部分将其作为第二语言,所以印地语也不能算是国语。
在印度宪法列出的22种语言中,使用人数超1亿的孟加拉语,实际上是孟加拉国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泰米尔语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之一。
总的来说,印度就是一个语言的大杂烩,他们的语言大体可分为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和汉藏语系。
印度语言虽乱,但在地域分布上还是层次分明的,比如随恒河流域分布和北印度地区的人群,以印地语为自己的母语,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南印度,则是多说英语。
为了解决语言混乱的问题,印度自建国以来,就极力推行印地语作为自己的国语,使用印地语的人当然举手赞成,但其他语言势力以及西方追随者们却表示反对。
无奈之下,政府只得推行“三语政策”,即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印地语、英语和一种地方语言的教育。
这种政策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意义不大,印度人民虽享有受教育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走进学堂。
花费大量的教育资源,只让部分高种姓人口统一语言,显然是笔亏本买卖。
语言即政治
1947年,印度即将独立的前夜,杜磊卡尔在会议上使用印度斯坦语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期间主席提醒他,“换一种语言,在场有许多人听不懂他说的话。”
杜磊卡怒斥,“不懂印度斯坦语的人,不配留在印度。”言辞之激烈,足见语言如政权一般,具有不可撼动的威严。
在印度被英国殖民的时,印度人民知道实力悬殊,再怎么反抗也是螳臂挡车,只得放下武器,用语言捍卫最后的尊严。
外族的入侵,激发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后来在甘地共和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印度斯坦族,他们使用的语言便是印度斯坦语。
杜磊卡有意在会议上使用印度斯坦语,目的是联结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
那句“不懂印度斯坦语的人,不配留在印度”,讽刺的是宁愿使用英语,也不愿接受印度斯坦语作为国语的南印度人。
印度南北对峙由来已久,时至今日,印度北方的语言中,还存有许多对南印度人蔑称的词语,印度南方语言同样如此。
南北方靠着语言互撕良久,哪一方语言被定为国语,就代表取得了最终胜利,因此谁也不肯让步。
在印度,语言即政治,印度的泰米尔邦德就曾爆发过政治运动,起因就是莫迪印地语政策的施行。
对峙的不仅南北地域,还有本地语与外来语,在印度,许多上流社会的人都习惯使用英语,下层人民也挤破脑袋去学习英语,试图跨越阶级。
这也就导致了即便英国殖民者已离开多年,英语仍有一席之地。
莫迪上台后曾试图推行“一个国家,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政策,将印地语作为国语。
为了政策顺利实行,他将印度语和印度教联系在一起,并对宝莱坞下达法令,拍摄出品的电影必须使用印地语。
显然他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要让一个靠着语言摇旗呐喊的国家改变原本语言,无异于叫他们卖国求荣。
并且印度的受教育率低,陌生的文字很难进入他们的脑子,听不懂的语言,更是叽叽喳喳如林间的鸟语,只觉聒噪,哪里愿意去学习。
中印的差别
不可否认,中国也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我国除了汉语之外,还有藏语、维吾尔语、蒙古语等不同语言。
即便是汉族人,在不同地区也有着各自的方言,但是说起普通话,却是在哪里都适用的。
这主要得益于当年秦始皇的高瞻远瞩,秦灭六国,施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将形态各异的文字统一为小篆,语言统一为雅言。
秦的功绩不仅在于统一语言文字,还开创了中央集权制,所有权利归于中央,避免了地方分裂,保证国家长久统一。
到汉朝,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与外族各邦的交流加深。华夏族改称汉族。
随着民族增多,汉朝开始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不干预各族的宗教习俗,并鼓励他们学习汉语,促进语言融合。
如今中国能有统一的语言,主要依赖于文字的统一,文字的统一,又依赖于一个说得上话的政府。政府想要达到稳固统治,靠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的王朝,印度历史上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只是在北印度说得上话,对于南印度的人,基本管不了。
印度的南方与北方本就来自不同群体。
这片土地最先出现的是达罗毗荼人,1750年,雅利安人入侵,将本土的罗毗荼人赶到了南部。从此北方地区由外族的雅利安人接管,并创建出了吠陀文明。
雅利安人为了凸显自己的优越,将自己部落划分为高种姓人,将达罗毗荼划分为低种姓人。
农耕时代到来,雅利安人出现明显社会分工,又划分出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阶层。
等级划分促使部落分裂,分裂的部落逐渐发展成几个较为强大的国家,称为十六雄国,北印度由此进入列国时代。
之后孔雀王朝建立,将列国兼并统一,随后又向南进发,把当初达罗毗荼人建立的羯陵伽王国吞并,自此南北领土皆归孔雀王朝所有。
虽然政权统一,但南北之间被温迪亚山脉阻隔,对于南方的管理,孔雀王朝也是鞭长莫及。
正是地理上的限制,使得南方逐渐脱离统治,北方也因为阿育王的死亡,变得四分五裂。
印度的分分合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他们的孔雀王朝犹如我国的秦朝,只不过大秦已做到了思想统一,而他们只到权利统一。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印度人民不仅需要与人交流,还要与神“交流”,不同宗教的对抗与碰撞,让他们与神越来越近,与人越来越远,这大概也是语言隔阂的原因之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