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18年前南京彭宇案闹得满城风雨,王浩法官那句“不是你撞的,你为啥扶”,让社会道德信任大受打击。

之后人们面对摔倒老人,扶不扶成了难题,信任裂痕至今未愈。

如今,青岛又出“安全距离”判罚。

王某正常走人行道,前面大妈边打电话边走,突然转身和他相撞,监控明确大妈负主要责任。

可法院却判王某没保持“安全距离”,要赔7万。

而早高峰、景区人挤人,难道都要揣卷尺量距?

走路撞人赔七万?这“安全距离”引热议

山东青岛一起行人相撞赔偿案,勾起了大众对“扶不扶”话题的敏感神经,在网络上引发广泛讨论。

案件主角是王某和 60 岁的刘某。

事发当日,两人同路前行,刘某边走边打电话,毫无征兆地突然转身往回走。

王某猝不及防,两人撞在一起,刘某摔倒受伤,经诊断为右股骨胫创伤性骨折,后续治疗费用不菲。

刘某认为,自己骨折是王某撞倒所致,要求王某赔偿医药费、护理费、残疾费等共计 18.8 万余元。

王某则辩解,是刘某突然转身才导致相撞,责任不在自己,拒绝赔偿。

双方协商无果,刘某将王某告上法庭。

法院受理后,委托专业机构对刘某伤情进行鉴定,结果为十级伤残。

法官调取事发小区门口监控发现,刘某在正常行走路段突然转身,是事故主因,但刘某仍需承担主要责任;王某未与前方行人保持安全距离,直接撞倒刘某,为事故次因,承担次要责任。

王某不认可判决,经法官多次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王某赔偿刘某 7 万元,案件就此结案。

法官还提醒大家,走路要集中注意力,遵守交通规则,留意路面和周边环境,保障自身与他人安全。

这起案件本由“青岛中院”作为优秀案例宣传,却意外引发舆论风波,其媒体账号和“青岛公安”账号不得不关闭评论区。

网友之所以反应强烈,很大程度上是联想到多年前南京“王浩法官”那句“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

而大家争议的焦点,其实是韩法官指出王某“未保持安全距离”这一判决理由。

行人“安全距离”引风波

在大众认知里,安全距离通常和机动车、非机动车关联,行人走路要“保持安全距离”的说法让人意外,法律里也没明确规定行人安全距离。

此次案件中,法院依据车辆安全距离规定,判定行人走路也得保持安全距离、注意安全。

法官还提醒,走路要集中精力,遵守交规,留意路况。

可这规定让大众犯了难。

机动车安全距离有明确数值,行人走路该保持多远合适?

大城市里行人密集,空间有限,很难做到精确的距离控制。

不少网友表示,第一次听说走路要守安全距离,以前只知开车要守。

还有网友为王先生鸣不平,好好的走路,莫名其妙赔了七万块。

事件传开后,很多人到相关账号平台留言质问,再去搜去年相关案件文章,发现已被删除。

这事还波及了青岛文旅。

青岛文旅正宣传五一旅游上榜全国前十,网友们就跑到评论区留言:

“去青岛旅游,得和青岛人保持多少安全距离?”

还有人调侃:

“青岛适合养老,转个身能赚七万。”

有个三百多点赞的视频,评论近五千条,青岛文旅的宣传努力算是打了水漂。

随后,青岛中院连夜删除了案件通报,这和当年彭宇案舆情管控相似,反映出对公众质疑的担忧。

司法透明遇上舆情危机,删除成了“救急”手段,却让大众对法治的信心受影响。

见青岛中院和青岛公安关了评论,网友们又跑到青岛高法下面留言,希望山东高法让青岛中院说明行人安全距离,还有人开玩笑说要去青岛“致富”。

有网友询问智能助手,回复是步行最好和前方行人保持 1 米以上距离,甚至可到 1.5 - 2 米,降低碰撞风险。

网友调侃:

“带 90 岁奶奶去青岛创业,下半辈子不愁了。”

其实,2019年北京火车站也有类似事件。

王大妈因换闸机转身逆行,和进站的赵女士相撞,被赵女士行李箱绊倒。

王大妈当时急着上车没在意,可没多久就头疼头晕,送医后脑出血离世。

王大妈家属索赔 62 万,但法院调查发现,两人之间有五步距离,有一定安全距离,且王大妈逆行,赵女士行李箱也在控制范围内,无法预料事故。

所以,法院驳回了家属诉求。

这两起案件相似,判决却不同,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结语

十八年前彭宇案似一记重锤,砸碎了大众对社会善意的笃定,青岛“安全距离”判决又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热烈期待。

司法,本应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百姓权益的坚实护盾。

可如今,扶老人怕被讹、走路怕担责,信任在现实与判决的割裂中摇摇欲坠。

法律不应是脱离尘世的空中楼阁,它需扎根生活,聆听大众心声。

司法公正,是程序与实质的双重坚守,是法理与情理的水乳交融。

信源

信息来源;大象网、川观新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