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八集纪录片《烽火记忆》,原本C位是武汉大学,如今镜头一转,人没了。名单上,中国人民大学顶了上去,武大像被一键删除的草稿,连个影子都没留下。

网友调侃:“不是所有大学,都能上纪录片。”

我倒觉得:不是所有大学,都配被历史温柔以待。

这事出来,我不悲痛,也不愤怒,反而想笑。笑什么?笑那种“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倔强,终于碰上了“我觉得你不行”的国家叙事。

武大这回,真算得上是个“犟种”。你错了吧,不认;被骂了吧,嘴硬;全网围攻,还非得辩出个“我没错”。活脱脱像极了某些餐饮老板面对“预制菜”质疑时的嘴脸:“什么叫预制?我定义的才算!”

可问题是,时代不是你家后院,舆论不是你家论坛。你一意孤行,别人就真能把你从历史镜头里剪出去——咔嚓一声,干净利落。

有人说,这是“打压”,是“清算”。我倒觉得,这是“提醒”。提醒所有高校:大学之大,不在楼高,不在樱花多,而在有没有把“人民”二字,刻进骨子里。

现在的大学,不少是“吃饱了撑的”典型。

教授们年薪几十万,退休还能返聘,钱多得花不完,就开始研究“男人怎么变女人”“中国历史是不是一地鸡毛”“美国月亮为什么更圆”——研究这些,不叫学术,叫精神空虚。

真正的学问在哪?在农民工挤的工棚里,在农村离婚妇女不敢建房的宅基地上,在空心化村庄里悄悄兴起的地下教会中。

你告诉我,为什么农村女人离了婚不敢回村?因为没地、没房、没人撑腰。你研究女权,不研究这个,却去写“性别死刑论”,这不是学问,是荒唐。

你问我宗教为啥死灰复燃?不是老百姓信了邪,是组织断了线。过去农村有集体,工厂有工会,人有归属。现在呢?城市靠物业,农村靠留守老人,精神空了,自然有人来填。你不研究这个,却整天批判群众“愚昧”,那你才是真愚昧。

武大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它只是那个最敢“作”的——论文造假、精日言论、性别定罪,样样踩在公众情绪的雷区上,还非说“这是学术自由”。

自由?可以。但别忘了,学术的自由,是建立在良知与责任之上的。

你拿着国家拨款,住着纳税人的钱盖的楼,却输出“中国历史全是瞎扯”的结论,这不叫自由,这叫背叛。

八十年代的学生,哪怕犯错,出发点也是“老百姓啥时候能过上好日子”;今天某些高校的“精英”,出发点却是“我怎么显得更与众不同”。一个为苍生问路,一个为流量造梗,高下立判。

所以我说,武大没了,挺好。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希望这一剪,能剪醒更多装睡的大学。

别再沉迷“精美”“精日”的幻觉了。美国再强,也有塌房的一天;日本再“妙”,终究是异国他乡。你研究它,是为了超越,不是为了跪拜。

真正的大学精神,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你要研究性别,就去村里问问离婚妇女能不能分宅基地;你要研究法治,就去工地看看农民工拿不拿得到工资;你要研究社会,就别躲在空调房里用AI拼论文,而是走进菜市场、城中村、留守儿童的家。

否则,别说纪录片删你,群众心里也早把你拉黑了。

武大这次的“犟”,反而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高校的虚胖、空心与傲慢。它不认错,所以被删;它不自省,所以被弃。但这也未必是坏事。酱缸里的蛆,沉下去不可怕,可怕的是没人掀盖子。现在盖子掀了,臭味出来了,总比捂着强。

希望这一“删”,能删出一批真正接地气的大学。别再搞“吃饱了撑”的研究了,多想想那些“吃不饱”的人。毕竟,学问的终点,不是职称,而是人间烟火。

武大没了,但中国教育的春天,或许正从这一“删”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