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沌初开到万物繁衍,从“高高在上”到更具“人情味”,每个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都浓缩着一段历史剪影,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在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诉求。

在中西方文明演进的过程中,这些“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神话故事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而这些变化当中同样蕴含着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人类共同的历史前进方向。

一:“至高无上”的神,源于原始社会早期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

从某种程度来说,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大概就是最早的神话故事起源。

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只能以氏族为单位,依靠共同捕猎,共同抚育后代来保证种族不至于灭亡。

那时,由于对大自然知之甚少,人们逐渐开始用想象力来弥补认知,而对太阳、火焰、树木以及一些凶猛野兽的图腾崇拜也就此开始。

随着时间发展,围绕图腾崇拜而来的神话故事也初步成型;从遗留至今的一些壁画中就不难看出,“图腾神灵”逐渐有了自己的故事,而这故事也正是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读。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神话是集体艺术加工的产物,源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和力量的憧憬。

然而,由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有限,这时的神话还相当“抽象”;人们崇拜的神虽然是氏族中“至高无上”的存在,是祭祀和供奉的对象,但围绕它们展开的故事却还相当单薄。

在这一阶段,中西方的神也并未展现出太多不同之处。

二:人们对抽象图腾的崇拜,开始被具象化的神灵取代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让氏族结构开始崩塌,也让以家庭为单位的新结构逐渐建立了起来;这时,人们对抽象图腾的崇拜开始被具象化的神灵所取代,而“有迹可循”的神话体系也从此开始。

东方神话的开端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而西方神话的源头则是古希腊、古罗马神话。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神话的核心思想是向人们“揭露”世界起源的秘密,固化家庭和父母的观念。

因此,不论是“众生之母”女娲,还是大地之神盖娅,都是以生命孕育者的形象出现的,而与这些母系神灵相对的,则是拥有更大神力和破坏力的父系神灵,一如开天辟地的盘古和孕育一切的混沌之神卡俄斯。

在这一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神灵几乎是“全知全能”的。

因为他们创造了万物,拥有其他神灵和凡人难以企及的强大力量,所以获得了世界的掌控权;而他们不仅可以掌控凡人的生死,也可以左右整个时代的进程。

这一时期,出于对神灵至高地位的尊崇,神在世间的代言人——封建社会【即西方奴隶社会】中的王者也获得了极高的地位;此时,社会阶级开始逐渐显现,而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和争取也即将步入新的阶段。

细数这一时期的神话故事,不难发现中西方的神灵,在神职和事迹上都存在相当多的共同之处。

三:社会阶层的固化,现实中出现的交集,中西方产生各具特色的神话

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一些被文人、诗人们记录在典籍中的神话故事,也跟现实生活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集,而这一阶段的中西方神话也呈现出了不同特点。

封建统治时期的中国神话开始向几个不同方向发展:

其一是记录在山海经中的“志怪奇谈”、“神奇事物”;

其二则是杂糅了儒道思想的“三界神话”。

零散收录于山海经中的故事,在内容上更贴近上古神话;而其中记录的山川怪谈,“异人轶事”读起来也更接近猎奇小说。

虽然这些神话故事中同样存在一定关联性,但仅从内容来看,却有点像“奇谈”性质的地理游记。

简单来说,就是山海经中的神话生物更像是游记之中的一步一景,而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就像是在探险一个个秘境。

相较于山海经,杂糅了儒道哲学思想的“三界神话”,属于自成体系且更具“写实性”的神话故事。

其实所谓的“三界神话”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更确切的说法,是兼容了宗教神话和文学神话故事而成的中国古代“神话体系”。

这个体系中既包括神仙妖魔,也包括佛宗菩萨;既有天上人间的故事也有阴曹地府的传说;像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中的神话人物,就都属于这个系列。

值得一提的是“三界神话”体系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而从孤立的神话故事,到一个“丰满”的神话人物的过程,同样折射出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目。

正如天庭对应人间的朝堂,天神对应人间的官员一样,杂糅了儒道思想的神话故事,也向人们传递出了一定的阶级统治思想;而在《封神演义》这类对应兴周灭商历史事件的神话故事中,我们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情结。

当然,在属于体系内的“三界神话”中同样存在着不少“反抗者”的形象,而以孙悟空为代表的这类反抗者,所映射的正是普通人因不满压迫而走上反抗道路的历程。

相较于更“含蓄委婉”的中国神话,起源于海洋文明,更具冒险和探索精神的西方神话中则更明显的展现出了“英雄式”的人和“凡人式”的神之间的矛盾。

在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以宙斯为首的神虽然在奥林匹斯山上建立了至高的统治地位,但他们身上蕴含的“人性”,却让神与人之间的交集从未中断过。

从某种程度来说,希腊诸神身上的“劣根性”,与普通人其实别无二致。而他们所展现出的嫉妒、贪婪、虚荣等特点,更是直接引发了一系列城邦之间的战争,让人们不得不被迫承受神灵的怒火。

与之相对的,则是更多“英雄式”凡人的反抗;正如《荷马史诗》中塑造的一系列凡人英雄形象——他们虽然没有神灵的力量,但却凭着智慧、勇敢、坚韧不拔的性格对抗着神灵的惩罚,而随着他们成为凡人的领袖,他们也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神”。

很有趣的一点是,西方神话中的神灵故事往往是与英雄传奇夹杂在一起的;在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神话故事中,我们就既能看到宙斯与海伦,也能看到阿基琉斯和帕里斯。

虽然这些神话会将凡人的胜利归功于神灵的帮助,但仅从故事内容也不难看出,作者的确有意告诉人们,神并非不可战胜,英雄同样可以成神。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中西方神话,虽然受各自文化影响而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故事中的“神”却已经不像之前那般不可战胜;而凡人也在模仿和对抗神灵的道路上,成为了英雄的化身。

四:中西方神话具有美学价值,成为影视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让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发展,也让人们终于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而那些流传下来的中西方神话故事,也随着人们对神祇态度的改变而发生了不同变化。

西方神话故事更多地保留了惊悚和冒险情结,让神成为了影视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以起源于近代的克苏鲁神话为例,作者就是将“神”塑造成了以人类恐惧为食的特殊存在,而这也意味着这些神祇与人的关系已经达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以往神话故事中的神,如今的神距离人更近,也更具“人情味”了。

事实上,不论是为人所熟知的古希腊诸神,还是活跃于荧幕上的北欧诸神们,都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而在人们心中,这些“神”也成为了“好运”或“厄运”的代名词。

这一时期的“中式神话”,则更注重彰显故事背后的人文主义情怀,让神话故事更富于教育意义。

从某种程度来说,被搬上大荧幕的西游神话和“封神宇宙”正在以全新的形式走入人们视野;而这些经过时代加工的“新神话”产物,不仅不再拥有高高在上的地位,反而多了一丝“烟火气”,而这也让普通人有机会成为神话故事中的一员,并得以让将神话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

其实,这一时期的中西方神话已经从神话蜕变成了“故事”,而这些故事当中蕴含的丰富想象力,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创作者,让他们得以从神话故事中吸收养分,写出更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结语:

其实,无论是中国神话还是西方神话,都是杂糅了时代特征和人文思潮的文化传承,而从神话内涵的演变中,也足以窥探中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承载了创作者们想象与哲思的神话故事,不仅映射出了那个时代人们最真切的诉求,也让后世看到了文学作品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发展的过程。

毕竟神祇的“没落”意味着凡人的觉醒,而在人们努力掌控自身命运的年代,神话也将“蜕化”为承载一代人希冀的载体,因为文明将由人类亲手缔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